不知名的服裝品牌怎麼進商場
1. 一般服裝品牌進商場的流程是怎麼樣的
電話交流--拜坊-提交公司資料-給紅包-選位置-裝修-開業.
2. 新品牌如何進入商場
1、進商場或許對一些剛剛加入服裝銷售行業的朋友們來說是條不得已的"捷徑",他們似乎覺得進商場少卻了兩方面的煩惱,一是選址,總感覺選不好位置,二是想節約大筆店鋪租金。然而,進商場卻是最應該小心的一種加盟方式。
2、首先從商場的角度來分析。商場是個綜合性的經營體,裡面經營的服裝品牌也是雜亂繁多,所以,他們也會注意商場自身的的品牌度與自已的利益所在,他們要求進駐的品牌必須是品質高或利潤高的。
3、但如果你是代理一個國內二線品牌,建議還是不要到商場去"碰壁"。經營方式應該是多種多樣的,只要我們有誠心,總能賺到錢。所以,我們不需要都擠到商場去。一位沈陽的朋友,她以前從未經營過服裝,但這兩年看到服裝業很紅火,也出於一個女性對服裝的熱愛,她也想加入這個行業了,並且通過關系在一個大型商場搞到了一個邊位,40來個平方,2月份可以上櫃,但她說她還沒有選擇好品牌。這就是個非常危險的選擇。如果一個商場任由什麼品牌都能進駐,那麼他又有多少價值讓我們懷疑,如果商場要求嚴格,那麼你選擇的品牌也不能輕易進去。
4、以上是從商場的角度來分析,下面再從進駐商場的程序來看看,進駐商場首先要與商場商談幾個方面的事項。品牌知名度,利潤,這都是商場比較關心的東西,或許他們比你更關心這些;然後是商定裝修,裝修也是比較麻煩的,品牌方要求按他們的CI統一形象,而商場也不允許進入大肆加工,如地板樣式、面積大小、形狀都是固定的,這中間的矛盾就必須協商解決;商場還要設立一個什麼最低銷售額,一般三個月達不到最低銷售保障,要麼你就自己吃貨(自己掏錢買自己的貨)要麼就收拾包袱走人,他們要刪櫃。商場對在場經營的品牌非常苛刻,如果不是象艾格這樣利潤率達到百分之幾百的怎麼應付得來呢?
5、再從商場收費方面來分析,商場回扣25到28個點,宣傳費1到2個點,增值稅17個點,這樣加起來大概要43到47個點,另節假日促銷還要扣點。以此演算法,如果你從公司拿貨3到4折,利潤大概是60到70個點,其中有43到47個點會被商場吃掉,那麼你的利潤最高只有27個點。這還要最理想的銷售狀態,如果遇到商場促銷,折扣20個點呢?如果三個月達不到銷售保底要自己吃貨呢?這樣就避免不了虧本。再加上進場費與裝修費平均算到每個月,你還有多少利潤可得呢?
6、商場不是不能做,可以採取如下手段得到你更大的利潤:
一是與商場高層有良好的關系,他們會減少你回扣率(這也是進駐商場的朋友最常用的手段);二是與品牌方協商,讓他們與你共同負擔增值稅,一般他們負責12%,你個人負責5%;三就是代理象艾格、哥弟這樣牛氣並且利潤高的品牌。進駐商場的品牌很多是為了提升知名度的,一般是品牌方自行設立的專櫃,他們的利潤可以自行控制。
3. 怎麼樣才能把自己創的服裝品牌打進商場呢
想進大商場有點困難,你自己進貨再貼牌子,這樣你的營業執照也沒有,5證也沒有,商場要審核的才能進場
4. 如何能讓一個不知名的服裝品牌迅速佔領一個市場跪求營銷高手指點。
三個要素,設計水平、品牌定位、「病毒營銷」,缺一不可。另外,少一點「迅速」的心態,欲速則不達…………
市場任何一個「迅速」崛起的品牌,之前都已經積淀了很深………………
5. 品牌服裝進商場需要什麼程序
具體步驟如下:
1、找到合適的品牌(比如李寧、耐克等等)。
2、跟該品牌內簽訂代理合同(一般大品容牌都是訂貨制,小品牌配發制,有的可以退換,有的不行,這一切取決於品牌的大小知名度)
3、給該公司匯款(貨款和一些品牌保證金)
4、找銀座的招商部讓她給一塊合適的位置(有關系還行,沒關系挺難的,得給招商部負責人一些紅包)
5、位置確定後,會給你一個尺寸圖。
6、把尺寸圖傳回公司,讓他們給你做裝修圖紙及報價
7、找人裝修(可以由公司提供裝修隊,也可以自己找當地裝修隊),裝修不管好壞最少要1-2萬。一般3-4天結束。
8、裝修開始時,通知公司給你發貨。一般是貨到時裝修也正好玩。
9、在裝修時,開始招聘店員。
10、裝修完成,把貨上架,人員輕點貨品明細,出模特,准備建帳。
11、開業大吉。
品牌保證金一般是2-3萬,貨款一般在10-15萬左右,看你店面的大小,和季節,冬季貨品價值高,貨款多,夏季反之。裝修2-3萬,還有一個進場費大概是2000起步,具體看商場規定
6. 我是做服飾品牌拓展的,請問怎麼樣才能進各大商場
首先要復熟悉情況,如目制標城市商場的定位、與你同檔次品牌在當地的銷售情況、銷售額所佔商場比例、同城市其他商場的銷售情況、目標商場及其他商場的扣點情況、其他促銷費用情況、同檔品牌賣場位置、面積等等。其次根據你的品牌在同類城市的銷售情況制定出銷售計劃,這里要強調數據。假如你的品牌在其他城市的銷售好於目標城市的已有品牌,就要多強調這一點。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對自己品牌的熟悉以及競爭對手的熟悉,這一點沒有強調的必要因為如做不到的話也別做市場了
其實任何商業談判歸根結底就是要專業,因為專業才會讓人信服你的數據,才能打動對方。祝你好運!
7. 品牌服裝進商場的條件有哪些
說不清他有什麼目的,也許是他不太相信你的實力,要商場做個單保,什麼服裝品牌喲,要這樣的條件,我們公司做的專櫃從來不這樣的呀
8. 有什麼方法讓一個不知名的品牌最快進入市場
打造具有競爭力的品牌無疑是所有企業的夢想,每一個有抱負的企業家都在思考一個問題:如何利用現有資源,打造一個擁有廣泛影響力的品牌,從而使產品以及企業實現質的提升,贏取更加高額的回報。一般來說,企業往往採取一種相同的策略,那就是不惜重金在各大媒體以及重要的營銷平台上投放廣告。然而,令他們苦惱的是,這種大投入有時候並不能取得應有效果,有時候即使有效果,但在廣告宣傳結束後,產品的市場份額就會立刻縮水,顯露「原形」。
這是什麼原因?原因很簡單,那就是所謂的品牌並沒有建立起來。更有甚者,許多中小民營企業投入血本,結果效果慘淡,導致企業最終破產。對於這些無力投入大量廣告費用的企業,難道他們就與品牌無緣嗎?難道打造品牌一定要靠金錢堆積嗎?其實並非如此,低成本照樣可以打造強勢品牌,對於這些企業來說,他們首先應該明白的是,做品牌的出路不在於投入多少,而是要明白如何做。
穿越品牌的迷宮在中國的企業界,品牌是一個永遠繞不開的主題詞。在經歷了改革開放早期的迷茫和混亂後,如今的品牌營銷不但沒有清晰明了,反而陷入了一個更加瘋狂的年代。各種理論、大師、專家、案例紛至沓來,任何一個品牌策劃都需要集名稱、術語、標記或圖案的組合,用獨樹一幟的口號和理念以區別於競爭對手,以此來吸引消費者。而處於弱勢的廣大中小企業則照單全收,把這些品牌策劃看做企業發展的靈丹妙葯,任由品牌專家為他們的產品把脈,乃至重新起名;任由一個耗資巨大的宣傳方案在媒體上大肆轟炸。也許這種投入會獲得一些效果,但隨著消費者的理性回歸,這種手段逐漸失效。而在這個時候,企業卻被告知,失效的原因是「燒錢」不夠,因此不得不硬著頭皮陷入惡性循環。
什麼是品牌?似乎世界500強才是品牌。難道成為世界品牌500強對中國企業就真的那麼重要?為什麼不考慮中國市場經濟只有30年的現實?為什麼不考慮中國企業起點太低的現實?前幾年的一則新聞讓國內的企業家震驚,我們所知道的美國知名品牌,在美國的經濟總量中所佔的比例,幾乎可以用微乎其微來形容。而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到來的時候,許多耳熟能詳的世界品牌瞬間坍塌,不過我們也看到,雷曼兄弟倒閉了,可投資銀行沒有消亡;三鹿易主消失了,可奶粉依然暢銷;通用衰亡了,可汽車依然繁榮。此時我們才明白,品牌可以沒落甚至消亡,但產品的形態與功能不會消亡,如果缺少了好產品,品牌只不過是「皇帝的新衣」而已。
不管是哪種市場營銷理論,首先考慮的要素都是產品。對於大部分企業來說,品牌只是產品的外衣,如果沒有好的產品,企業將難免得到「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評價。如今有許多大企業一擲千金,將寶押在一些沒有技術含量卻又包裹著高科技外衣的新產品上;更有不少小作坊式的企業,在產品還遠沒有競爭力的時候就宣傳要做「民族品牌」。殊不知,品牌不是一天兩天打造出來的,而是憑借獨特價值的產品,十年、二十年、甚至一百年、兩百年累積而成。
低成本也能打造品牌無數的案例已經證明,企業的決策錯誤往往是從戰略上開始的,而許多資金實力並不雄厚的企業管理者也往往沒有真正搞明白「如何做」時就大量投入。但事實上,只要方法得當,低成本也能打造強勢的品牌,關鍵是企業要對自身有清醒的認識,並且要進行非常詳盡的計劃。
首先,有比較系統的規劃。這個規劃一定要在投入廣告宣傳費用之前,包括年度銷售目標、分月度銷售遞增計劃、相應的廣告投入計劃、有針對性的媒體組合方案等等,做到先謀而後動,預先知道投入後將產生什麼樣的效果。這樣,在投入後也便於及時檢查投放效果,出現意外,及時調整。
第二,定位清晰。在進行品牌宣傳前,企業應對自己的品牌、產品、市場競爭地位有一個清晰的定位,突出自己的特點,尤其是競爭對手沒有或不如的特點,這樣才可以使消費者認識到本產品的優點,購買本產品。這也有利於在消費者中強化品牌形象,有利口碑傳播,進一步促進銷售。
第三,有序布局。企業在開發一個新市場之前,要對渠道有個整體布局。一方面要在高端市場、流通快的終端之間有合理的布局,明確哪些產品主要是提升品牌形象的,哪些產品主要是需要積累銷量的,哪些產品是負責盈利的。只有依據銷售網路和產品布局進行有效宣傳,才會事半功倍。
第四,針對性投放廣告。對廣告媒體選擇要評價它的有效性和性價比,不一定要花大價錢,更不能聽任廣告公司的擺布。有時候便宜價格的媒體,不一定適合企業的產品和消費者的特點。這是低成本做廣告,做品牌的另一個關鍵環節之一。
第五,注重服務,口碑至上。企業要做品牌,除了產品優質、宣傳得當、服務是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品牌其實是消費者對你產品和服務的一種印象,通俗地講是一種口碑,產品同質化時代,競爭品牌之間差別最大的其實就在於有沒有使消費者感受到恰到好處的服務了,做好服務有時候並不需要花很多錢,但效果卻截然不同。
創新是根本對於處在劣勢地位的許多中小企業來說,受自身實力所限,品牌宣傳的聲音一般不會超過行業龍頭企業。因此許多企業只能靠奇招、怪招來做市場宣傳,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些中小企業在市場宣傳的訴求上模仿大企業,將大企業的廣告語稍加改動就成為自己的品牌口號。但這種訴求並不適合中小企業,事實證明只有大規模、長時間地投入才能把廣告語與品牌掛鉤。
著名戰略大師邁克爾·波特曾經極力主張,中小企業可以通過認知並回應不斷改變的顧客需求和價值來持續為顧客尋找並創造新的價值。這其實道出了中小企業再塑造品牌時的真諦,那就是進行不斷的創新。
首先是產品創新,消費者購買產品的目的除了獲得核心利益外,還期望能獲得附加利益,無論是從情感還是精神層面。因此,中小企業可以運用特徵——優點——利益來突出自己產品的附加值。也許就單一產品來說,即使自身不具備很強勢的功能特點,也要努力找出其中區別於對手的差異化概念或促銷手段,海爾的張瑞敏也曾經表示創造市場的前提就是創造概念。
除了產品創新外,模式創新也是中小企業必不可少的品牌塑造工具。中小企業在打造自己的品牌時要更多的考慮避開競爭對手的鋒芒,在宣傳造勢、促銷手段上要充分體現既吸引眼球、引發關注又生動活潑的特點,藉此充分調動消費者和潛在消費者的相似性。
另一方面,企業自身的弱勢產品可藉助強勢受眾面廣的品牌產品放在一起捆綁促銷,借力打力,客觀上為自己的產品尋找新的關注點。實踐已經表明,未來中國的渠道模式將會出現「由渠道為中心」的營銷轉向「以產品品牌為中心」的營銷轉化。因此,即使是弱小的產品,只要抓住機會,也能取得良好的品牌效果,新聞營銷、事件營銷、網路營銷就是這種「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