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有一個優質有利農產品,怎麼在其他地區拓展銷售渠道
作為農產品流通主體,無論是生產領域的農戶,還是流通領域的經營戶,或者是農產品的生產經營組織,它們走向完善和成熟的標志就是規模化、組織化和一體化。我國農產品營銷渠道創新應從營銷主體創新開始,借鑒發達國家先進經驗,改變過去營銷主體單一的局面,通過多種方式培育農產品營銷主體。以提高農戶組織化程度,增強營銷能力和農產品競爭力,從而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 (1)應該著力培養農業產業化經營企業。這些企業的發展壯大可以和原有流通主體實現資源互補,提高流通效率。 (2)可以引導農民組成專業合作組織,提高生產、銷售的組織化程度,組織農戶共同開拓市場。這樣有利於農戶之間形成利益共同體,統一技術服務、生產更有競爭力的產品,並增強抗風險能力和營銷能力。 (3)應建立專業協會等輔助商,通過為農戶提供物資供應、加工、貯藏、產品運銷及輔助信息等服務,增強其參與市場活動的地位和能力,提高其營銷能力和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 2.加快農產品批發市場升級改造。與工業品營銷相比,批發市場在農產品營銷中具有更為重要的地位,它是農產品流通渠道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中介。其原因在於,現階段我國農產品的生產經營具有「小規模、大群體」的特點。在農產品流通過程中,參與的個體組織眾多,但規模小,組織化程度低。這就需要藉助批發市場把農產品的生產者、經營者聯結起來,達到廣泛、快速、有效分銷的目的。 (1)市場運作應該向企業化方向發展。今後,農產品批發市場的投資建設、管理均應按現代企業制度的規范要求進行,使產權明晰,管理科學。 (2)要完善市場設施,豐富服務功能。發達國家規范化的現代批發市場大都具有各種綜合服務功能,如物資集散、價格形成、信息發布等。而我國批發市場的服務非常落後,要改變這種服務功能單一的局面,一方面要不斷完善配套功能,建立具有儲存、保鮮、質量檢測等功能的設施。另~方面要加強市場信息化建設。 3.建立農產品超市連鎖經營。長期以來,農貿市場一直是我國農產品流通渠道中最為重要的銷售終端。這種傳統的零售終端存在諸多問題,如質量難以保證、經營不規范等問題。隨著居民收入的提高,人們更加註重農副產品的消費安全和購買便利。特別是農產品市場與國際市場的進一步接軌,農產品市場競爭更加激烈,對農產品質量、分級、包裝、運輸等方面有著更高的要求,這就需要積極推進農產品的超市經營和連鎖經營,以規模化、集約化、連鎖化的超市、連鎖店取代傳統的農貿市場。 超市和連鎖店相比傳統農貿市場有以下優點: ①作為零售企業的農產品超市尤其是大型超市,他們直接與消費者接觸,有專業的營銷人員,能直接了解消費者需求的變動。因此可以對農業生產起引導作用。同時,進入超市的農產品要符合國家的一些標准,這樣也有利於對農產品質量的全面監控。另外超市可以將農產品按不同的等級分類定價,不僅滿足了顧客多樣化需求,也促進了農產品深加工和農產品包裝業的發展。 ②大型連鎖超市對商品具有大量采購、均衡供應、常年銷售的顯著特點。農產品超市的發展壯大必將使更多分散的農民在龍頭企業的帶動下組織起來,使得農產品生產中各種生產要素能夠合理調整,組織化程度也將大大提高。 ③超市可以為顧客提供其他農產品營銷渠道無法比擬的購物環境。超市的農產品會比其他渠道的農產品更注重品質,超市舒適的購物環境和統一的定價也可以讓顧客避免在傳統的農貿市場忍受「臟、亂、差」和「亂要價、哄抬價」,超市還可以實現~站式購全。 4.推進農產品交易方式的創新。在我國農產品交易中佔主導地位的現貨交易方式,存在著價格信息不公開等缺陷,積極探索新的交易方式,提高交易效率已經勢在必行。拍賣交易是國際上規范的批發市場普遍運用的交易方式。由於拍賣交易採取強制拍賣的做法,即絕大多數農產品都要進入拍賣市場,不允許場外交易。並且,交易的主體在進入市場時要經過嚴格的資格審查。這些規定的實施可減少傳統現貨交易中的「暗箱」操作,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欺詐行為,使交易更公正合理,有效保證了交易雙方的利益。新型的網上電子商務貿易為傳統農業的發展帶來了機遇。 與傳統農業貿易相比,農產品網路營銷具有交易虛擬化、成本低、效率高、透明化等特點。利用電子商務進行農產品營銷,能有效避免傳統農產品營銷渠道的諸多缺陷,有效解決時空上的矛盾,充分發揮營銷渠道的地點和時間效用,克服農產品易腐、儲藏周期短、損耗大等自身特點所引起的流通問題。同時,由於信息獲取成本較低,也有利於降低農產品流通成本,化解交易風險。 5.建立和完善農產品物流配套系統。針對我國農產品營銷渠道鏈條長、流通效率低的狀況,應逐步建立完善農產品物流配送系統,提高營銷渠道效率。把傳統的物流途徑即商品必須經由製造、批發、倉儲、銷售等諸多環節的多層次復雜流程到達消費者手中,簡化為由生產者經配送中心到達零售終端。 如何完善物流配套體系:一是通過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升級改造,建立一個以批發市場為樞紐,以具備一定組織化程度的農產品經營者為主體,以規范化的集貿市場和超市為末端的較為現代化的農產品流通渠道體系;二是大力發展以物流配送為樞紐,以連鎖公司為經營主體,以超市為末端的現代化農產品流通體系,並取代批發市場體系。 發展農產品物流配送系統是一種必然趨勢。但鑒於農產品的特殊性,在建設農產品物流配送系統的過程中,還要注意其庫存管理、運輸、確定配送半徑、綠色物流等問題,只有妥善地解決了這些問題,才能使農產品流通渠道更為暢通。 6.品牌提升策略。農產品實施品牌策略是我國農產品進入國際市場,增強市場競爭力的惟一選擇和出路。實施農產品品牌營銷策略,是符合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需要,同時也是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後,積極參與農副產品國際市場競爭的必然要求。農產品品牌營銷要從品牌的定位入手,通過塑造品牌形象和品牌個性,實現差異化的品牌競爭優勢,通過品牌的傳播與維護,建立品牌認同與消費者忠誠,在適當時機利用成功的品牌進行延伸與擴展,使品牌價值不斷增值。在品牌的建設中應注意以下策略的應用。 (1)著眼重點區域市場、打造樣板市場、實施精細化營銷。針對我國的農產品行業特點,我們建議著眼重點區域市場、打造樣板市場、實施精細化營銷。可以通過對消費人群的調查定位,針對競爭品牌制定有效的競爭策略,明確產品的賣點和品牌個性,並通過對產品線的梳理,綜合運用廣告、包裝、活動推廣等手段,為產品樹立起一個富有個性的品牌形象。同時,精細化營銷更明晰了行業標准、發展規劃、品牌階段目標等涉及長遠發展的問題。這樣,品牌營銷的點就串聯成了巨大的市場推廣線。 (2)農產品品牌營銷要把握「差異化」的產品策略。在營銷學中,有一個著名的「獨特銷售主題」的理論,這個理論最核心的內容就是尋找到與競爭對手有差異化的獨特賣點。 (3)農產品品牌營銷的策略要有創新性。農產品品牌營銷的策略要有創新性,是指營銷策略不必拘泥於傳統的模式,可以結合市場的狀況,充分挖掘產品的特性,提出有創見的營銷策略。消費者購買商品有著求名的動機,因此要適應消費者求名動機的心理,不斷地提升品牌。所謂品牌提升策略,就是改善和提高影響品牌的各項要素,通過各種形式的宣傳,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的策略。提升品牌,既要求量,更要求質,求量即不斷地擴大知名度;求質即不斷地提高美譽度。提升品牌的途徑,靠的是產品內在的質量和功效,讓消費者用口碑傳播品牌。
B. 在日常生活中,你知道的,購物渠道有哪些填寫四個
購物渠道是非常多的,你可以去嘗試可以去。普通的便利店,然後也可以網上購買,下網站上就更多了,比如,京東淘寶一號店唯品會。
C. 國家應該如何促進城鄉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10分
①該市近五年來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不斷提高。 ②城鄉居民消版費結構改善,人民的生活水權平提高,農村居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城鎮居民生活水平達到富裕水平。 ③農村居民和城鎮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費水平還存在較大差距。
D. 營銷策略中,如何更好的整合傳統渠道和網路渠道
這個問題很大,舉例來說 傳統渠道購物以後,隨送貨附加一個號碼,用這個號碼到網內站購物容可以打折 換句話來說,把原有的售前,售中,售後,拆分開來,用傳統和網路的穿插,例如網上銷售,線下取貨;線下銷售,網上客服;網上促銷,線下銷售;線下促銷,網上兌獎
很多很多,根據你自己情況去施展吧
E. 在日常生活中購物是獲取生活必需品的途徑之一你知道的購物渠道有哪些寫在下面
我一般購物都會選擇:附近菜市場,樓下超市,附近大型超市,淘寶,京東,拼多多等一些購物軟體
F. 中國應如何構建商品流通渠道
從80年代開始的中國商品流通渠道的改革,其主要目的是為了「疏通」,是為了從根本上改變僵化的計劃流通體制阻礙「貨暢其流」,不能及時反饋市場信息和滿足不斷變化的消費需求之弊端。應當說,通過十多年的改革,這一目的已經基本達到。中國商品流通渠道的改革,應當進入一個新的階段,這一新的階段的改革目標,不再僅僅是「疏通」,而應當是「優化」。即通過政策引導、法律規范和市場機制的共同作用,促使中國的商品流通渠道更加合理化、經濟化、規范化和現代化,更好地促進中國社會和經濟的健康發展。
一
經過十多年的改革與發展,中國商品流通渠道已基本形成了以市場為導向的框架體系。我們已經很難用經濟類型或系統隸屬關系等方式來對目前的商品流通渠道進行評價。而只能從商品進入市場的主要通路以及消費者接受商品的主要途徑兩方面來對中國當前的商品流通渠道作一分析。
首先,從商品進入市場通路來看,中國目前的商品流通在其最初環節上主要是通過四種方式(或者叫四種渠道)進入市場的。
一是生產企業直接在各地區設置銷售機構,形成自己的銷售網路。這些銷售機構有些是企業派駐的辦事處,有些是銷售分公司。他們的任務是向當地的主要零售商店和產品用戶推銷商品,一般不再通過中間批發商。但是如果銷售機構承擔著向周邊地區擴展產品市場的任務的話,則可通過向周圍地區(如縣以下的)商業批發機構推銷他們的商品,這種商品流通渠道是工業自銷發展到成熟狀態的典型形式,也是國際上常見商品流通形式,其一般適合於規模較大的企業對於價值較高、體量較大、購買頻率較低和品牌選擇性較強的商品的銷售活動。我國目前大多數的耐用消費品的銷售都是通過這樣的流通渠道。
二是生產企業利用各地的中間商經銷其產品,或作為代理商幫助其開拓市場。這種流通渠道同傳統流通渠道的主要區別在於其越過了產地采購商直接同銷地的批發商發生聯系,而在銷地利用的則仍然是商業企業,依靠商業渠道來為企業開拓市場。在成熟的市場經濟條件下,這種流通渠道仍然是一種主要類型。利用中間商的情況也有不同,有的只是將其作為一種流通中介,同中間商保持著一般的買賣交易關系;有的則委託中間商進行獨家經銷或獨家代理,甚至建立起穩定的「一對一」的產銷代理關系,實際上是將中間商作為自己的專職銷售機構來對待。前一種情況比較適應於市場面廣、購買頻率高、商品價值不大的日用消費品,如煙、酒、食品及零售的日常消費用品;後一種情況則同生產企業自設銷售機構差不多。
三是生產企業通過交易市場(集貿市場)來銷售其產品。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集貿市場的功能發生了很大變化,已由單純的農副產品交易發展為既有農副產品、手工業品,又有日用工業品,甚至還有生產資料;交易方式也由以零售交易為主發展為批零結合,甚至以批發為主;市場設施也由簡陋的就地設攤、以路為市,發展為建設起高標准化、大規模的永久性交易市場。目前在上海、江蘇、浙江、廣東、福建、山東等沿海省市都已出現規模龐大、商品眾多、交易量可觀的工業品交易市場,並呈現出專業化的發展趨勢。如廣東的家電市場、義烏的小商品市場、常熟的服裝市場、溫州的鞋業市場和浙江桐鄉的羊毛衫市場等都已成為全國聞名的專業化商品交易市場。進入市場的主體,主要是各產業生產企業,也包括一部分中間商。大多數交易市場都發揮著一級批發和二級批發的功能,甚至成為一些大城市零售商店的主要貨源基地。到1995年,全國城鄉集貿市場的總數已達82892個,比1985年增加了35%,交易總量達11590.1億元。從通過交易市場進行的商品情況來看,大多為中小企業和鄉鎮企業的產品,其中一部分是大企業著名的品牌產品,但經營這些產品的大多並非生產企業本身,而是中間商。
四是生產企業直接將產品銷售給消費者。這種企業直接銷售的方式目前在中國商品流通渠道中也佔了一定的比重。大部分生產資料是通過生產企業直接銷售的方式進入市場的,也有相當部分消費品是通過企業直銷的方式賣給消費者。在消費品方面,值得注意的直銷方式主要有三種,一是在集貿市場的零售活動。生產者通過在集貿市場同消費者的直接交易來實現商品的全部流通過程;二是設立品牌專賣店,專門銷售某企業(某品牌)的商品,由於專賣店通常都是由生產企業自己開設,並直接面對消費者,所以也是直銷形式之一;三是通過對消費者直接的推銷或傳銷活動來銷售商品,其中包括上門推銷、座談直銷和多層傳銷,其中有些直銷形式(如多層傳銷)雖然因有爭議而受到一定的限制,但是仍然被允許進行一定的試點,從而也構成了中國當前商品流通渠道的形式之一。
其次,從消費者接受商品的途徑來看,我國商品流通渠道的變化主要是體現為零售形式的變化。目前我國一些主要城市裡的商業零售形態除了傳統的綜合商店、專業商店和百貨商店之外,超級市場、便民店、專賣店、郵購商店、自動售貨機等新型的零售業態都已出現。消費者接受商品的便利程度越來越高。中國的商業企業已經逐步懂得如何根據環境變化和消費者的實際需求採取相應的零售形式,從而使商品能比較順利地進入消費領域,隨時滿足消費者的需要。
然而,雖然目前中國的商品流通渠道已經基本實現了以市場為導向的多渠道流通,但是這種在計劃經濟同市場經濟交替轉換時期所形成的流通格局,仍然是很不成熟的,存在著大量不合理之處,有些甚至對經濟的改革與發展造成了不利的影響。當前流通渠道中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商品流通渠道分散無序地發展,形不成合理的規模效應,造成商品流通成本的上升。八十年代中期以來中國商品流通渠道的改革,主要表現為各系統各行業紛紛自辟渠道進行商品流通,其目的主要在於加強自控能力,增加流通的便利性。然而,這樣做法勢必造成在相當部分的自營流通體系中,商品流通規模的大大縮小,從而造成流通成本的普遍上升。據有些行業的統計,單位商品的流通費用增加了一倍,甚至一倍以上,從而造成流通效益的下降。以上海為例:1991年商業的銷售利潤率為3.51%,1996年已下降為1.28%。特別是五金交電行業,原來是利潤較大的一個行業,而1996年的銷售利潤已下降為0.43%。當然這里還有一些別的因素,但商品流通規模的縮小,形不成合理的規模效應,不能說不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二)部分流通企業片面追求流通利潤,導致商品在流通領域不合理的倒手和滯留。流通體制改革以後,有大量的資金和企業進入流通領域,謀求在這一領域中獲利。這些以謀利為主要目的流通企業,往往並不是以加速商品周轉,降低流通費用為己任,而是採用屯積緊俏物資,進行轉手倒賣的方法謀取高額利潤,其結果往往是造成一些重要的商品和物資在流通領域反復周轉,多次倒手,價格疊漲。可謂是「商品搞旅遊,價格滾綉球」。在80年代末,某些商品和物資特別緊張的時候,甚至還出現過倒賣「批文」的現象,嚴重擾亂了流通秩序,破壞了商品流通的合理性。對商業企業在考核指標上的不合理也會導致商品流通的不合理。例如國有商業系統長期以銷售額作為考核商業企業業績的主要指標,結果導致一些商業企業之間將商品相互轉賣,以形成虛假的銷售額,這些問題都對形成合理的商品流通體系產生了不良的影響。
(三)部門和地區的經濟分隔造成了流通渠道人為的阻斷,阻礙了全國性的市場網路和全國性流通組織的形成。十多年來商品流通體制的改革,並未根本解決各系統(部門)和地區對流通企業的行政干預和直接控制的狀況。為了保護部門或地區的經濟利益,各系統和地區往往對系統外或地區外的商品流通活動採取限制或排斥的態度。比如,工業系統的自營流通渠道往往出現同商業系統的流通渠道搶貨源、爭市場的狀況;一些地區往往會對本地區的流通企業,特別是商業批發和零售企業下達對本地產品的采購指標和對外地產品的訂購限額;對於跨地區建立商品流通網路和進行流通企業的兼並合作等工作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地方保護主義的限制和干擾,從而很難順利地建設起全國范圍的暢通無阻的流通網路和體系。與此相應,流通企業要脫離地區的從屬關系而成為全國性的流通企業,也往往十分困難。然而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商品流通必然應當實行跨部門、跨地區的流通,形成全國性的市場網路和全國性的流通企業。這就必須對目前的流通管理體制實行進一步的改革。
(四)對全社會商業在管理上的不統一,使不規范的流通行為屢禁不止。目前,商業的管理體制仍然是以主體管理為重心的系統管理,即每一個企業都屬其所在的系統管理,而且不管其經濟行為屬什麼性質,都必須由所屬系統管理,外系統無法干涉,這樣商業的行政管理部門實際上無法對商業系統之外從事流通行為的企業加以管理,從而就造成了對全社會流通行為在管理上的不統一。各個地區在對流通行為的管理上也存在著同樣的不統一狀況,往往是「此地非法,彼處合法」、「對甲非法,對乙合法」。這種在管理上的「政出多門」不統一、不規范的狀況,客觀上為一些不良的和非法的商品流通行為的出現和蔓延創造了環境條件,從而使經營假冒偽劣產品、侵犯消費者權益的行為屢禁不止,影響了商品流通渠道的改革正常和健康地發展。
(五)「灰色渠道」的存在,對正常的商品流通形成了很大的沖擊。在近幾年的市場商品流通活動中,存在著一種處於政府監督管理之外的「灰色渠道」,其主要表現為:進口商品從非正規的渠道進入市場(如通過走私進入國內交易市場或通過地下經紀人進入商業企業);一些商品交易活動通過未經登記的經紀人或貿易機構進行;一些商品交易行為以無發票或收據的方式私下進行等等。據不完全統計,90年代初我國的進口家用電器中有80%以上是通過「灰色渠道」進入市場的,如1991年市場銷售錄像機119萬台,而通過進出口公司正式進口的,只有11萬台,還不到10%。這些「灰色渠道」的存在,由於大多可以避免正規渠道所必須交納的部分稅費,對正規渠道流通的商品形成了不平等的競爭,造成了很大的沖擊。而且由於這些通過「灰色渠道」流通的商品處於社會監管系統的視線之外,往往也成為一些假冒偽劣產品,甚至有可能對社會生活形成危害的商品的主要通道。當然,在市場經濟發育還不完善,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還未形成的情況下,「灰色渠道」的現象很難完全消除,而且有時還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正規渠道的不足。但是若不對其加以引導和限制,則有可能影響商品流通渠道的發展,甚至擾亂社會經濟活動的正常秩序。
中國商品流通渠道目前所存在的問題,反映了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的不成熟,進一步的改革應當充分考慮市場經濟條件下,大市場、大流通的客觀背景,力求形成比較合理的流通渠道體系,使中國的商品流通渠道更為優化。
二
中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化,既是一個新舊體制的轉換過程,也是一個新體制形成、發展和成熟的過程,就象任何實行市場經濟制度的國家一樣,市場經濟體制的最終成熟總是要通過對於大量初級和原始的不合理因素的調整與克服。但是,中國的市場經濟是在原有的計劃經濟體制基礎上轉化過來的,所以計劃經濟同社會化大生產相適應的一面,對於促使市場經濟成熟化程度的提高,仍是能發揮很大作用的,中國流通渠道的改革和優化,應當同時考慮到對於一般的市場經濟發展初期所出現的不合理因素的克服,和對於計劃經濟中已形成的適應社會化大生產那部分因素的利用。可以說,經過十多年的改革,現在已到了不再是單純由社會各方面的因素自發調整而促成社會商品流通渠道發展,而應當通過理性化的自覺調節來促進社會商品流通渠道優化的時期了。因為只有通過自覺調節,才能加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成熟步伐。從當前來看,可以考慮從以下五個方面對中國商品流通渠道實行優化重組,以增強其同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適應性和提高其現代化的程度。
第一,組建大型的流通企業集團,在商品流通領域發揮主導作用。
流通主體是構成商品流通渠道的基本要素。對於流通渠道的發展起主導作用的往往是具有一定的市場控制能力的流通主體。大部分市場經濟比較成熟的國家是如此,我國計劃經濟條件下的流通領域的狀況也是如此。而當前我國商品流通領域所出現的一些無序狀態,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目前流通領域缺乏真正具有市場控制能力的流通主體。這正是市場經濟發展不成熟的表現。因此要使中國的流通渠道得以優化,很重要的問題是要形成一批具有一定市場控制能力的流通主體,並使其在商品流通領域發揮主導作用。計劃經濟體制下,國營商業企業盡管在規模和實力上確實具備巨大市場控制能力,但是由於經營機制的不善,難以起到優化商品流通的主導作用。改革之後,大多數國有商業企業進行了重組和改造,也已形成一批同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流通組織;社會其他方面的流通機構通過十多年的發展,有些也已趨向成熟。這些都可能成為未來商品流通領域的主導力量。問題在於,目前這些流通主體普遍存在著經營規模不大,經營區域有限,系統或地區的從屬性過強等問題。特別是國有商業企業,大多仍未最終擺脫政府的行政力量的控制和干預,這些情況都嚴重阻礙著這些流通組織迅速成長為對全國市場具有控制能力的流通主體。因此,應當下決心將其中的一部分流通組織,真正發展為具有市場控制能力的流通「巨人」,目標是建設起一批實力強大的全國性的流通企業集團。
從措施上可以考慮:(1)支持和扶植幾個具有強勁發展潛力, 且各種基礎條件較好的流通企業(集團),通過聯合、兼並、參股、控股或連鎖的形式,向全國拓展,建立起全國范圍的商品流通網路,形成對全國市場的控制能力;(2 )利用目前已在全國擁有分支機構或銷售網路的工業、房產或投資性的企業集團,促使其同現有的流通企業聯合或增強自身的流通功能,使其發展為流通領域的「巨人」。這些全國性的流通企業集團,應當集商流、物流、信息流、促銷流的功能於一體,能組織起大規模的商品交易、儲運和分銷的活動,能為各生產企業提供高效率、低成本的流通服務。有了這樣一批全國性的實力強大的流通企業集團,就不僅能對全國的商品流通活動起到主導和控制的作用,而且也可能大大地降低商品的流通成本,促使商品流通渠道的優化。
第二,強化企業對流通成本的高度重視和核算意識,准確選擇流通渠道和流通方式。
高效和經濟是流通渠道合理性的主要表現。前一階段商品流通渠道的改革,主要是考慮了提高流通渠道的效率,特別是生產企業大規模的自行銷售網路,主要是出於能促使自己的產品迅速分布到市場上去,提高商品流通效率之目的。在當時專職的商品流通企業流通效率確實不高的情況下,自行銷售的做法是正確的。然而,十多年的改革,已使一批新型高效的流通企業出現在市場上。於是現在的企業就應當在自行銷售還是委託流通企業代理銷售之間重新選擇,因為採用自行銷售的方式,自然可能消除委託銷售所產生的交易成本,但同時必然會產生組織自行銷售機構以及維持其有效運轉的管理成本。而且對於一個對市場流通業務不太熟悉的生產企業來講,這種管理成本有時是很高的。所以目前對流通方式的選擇,應當主要體現為對於管理成本和交易成本的比較。如果交易成本大於管理成本,一般應發展自行銷售系統;但如果管理成本大於交易成本,就不宜發展自行銷售系統,而應當以委託銷售為主。當然,流通成本僅是選擇渠道的標准之一。此外,如流通效率、流通服務等也是企業選擇渠道的重要標准。但是提高商品流通的成本意識,對於優化商品流通渠道來說是很重要的。具體而言,應當促使企業對現行的商品流通渠道和流通方式所形成的流通成本進行一番分析和評價。對於成本較高的流通渠道應當進行調整。同時專職流通企業也應當促使自己的流通成本不斷下降,並使其公開化,以產生對生產企業的吸引力。
第三,建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從根本上抑制投機倒賣和「灰色渠道」的發展。
造成市場無序和混亂的重要原因是投機倒賣和「灰色渠道」現象的存在。這些行為破壞了市場的公平競爭,往往會損害國家、企業和消費者的利益。當然,通過法規和管理手段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投機倒賣和「灰色渠道」的發展。但是通過進一步的改革,逐步形成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則是從根本上消除投機倒賣和「灰色渠道」的利益基礎,最終促使這些現象逐步消亡的重要前提,從形成投機倒賣和「灰色渠道」的環境條件來看,有四個因素是最為重要的,即「雙軌價格」、「優惠政策」、「多元管理」和「區域保護主義」。由計劃價格和市場價格並行而構成的「雙軌價格」,由於客觀存在著價格上的落差,就有可能產生通過套購計劃商品,須由「灰色渠道」進入市場而獲得的利潤。所以只要實行價格並軌,這種套購牟利的行為就自然會消失,這一點在目前的市場上已基本解決了;「優惠政策」主要體現為商品在不同地區或不同企業可形成不同的交易條件,這也可能造成利用條件差異而產生的投機商業行為。因此,今後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進一步建立,應當減少乃至根本取消各種「優惠政策」,使市場交易條件在部門和地區間趨於平等,就可能從根本上消除投機性的商業行為;「多元管理」即為對市場流通行為管理主體及管理規范的不統一,就有可能使一些流通經營者利用這些管理政策上的差異,「打擦邊球」,採取不規范的流通行為。因此,通過流通管理體制的改革,加強對流通行為的統一管理,是消除不規范流通行為的重要前提;「區域保護主義」,往往會導致因保護區域利益的需要,而對投機倒賣和「灰色渠道」等不規范的流通方式也聽之任之的不正常現象,因此,從根本上消除「區域保護主義」或盡可能減少「區域保護主義」對商品流通行為的影響,也是抑制非規范的流通行為的重要環境條件,所以說重組和控制中國的商品流通渠道實際上是一項系統工程。它涉及到整個社會經濟體制的根本轉變。
第四,建立以行為管理為重心的社會化流通管理體制,「以法治亂,循法興市」,最大限度消除不規范的市場行為。
如上所述,要優化中國的商品流通渠道,首先應規范市場流通行為,而要規范市場流通行為,就必須建立起有效的社會化流通管理體制。商品流通體制的改革,使社會商品流通的主體擴大。原有的商業管理部門實際上無法對全社會的商業流通活動實行統一和有效的管理,其根本原因就在於,目前的管理體制是實行以主體管理為重心的系統管理。各系統的流通企業主要歸屬各系統的管理。這樣就容易造成「政出多門」,整個社會的商品流通活動就會缺乏統一的規范,而構成無序狀態。因此改變這一現象的基本措施是建立起以行為管理為重心的社會管理體系。這種管理體系的特徵是:政府主管部門管理的不是流通企業本身,而是管理其流通行為。不管是哪個系統的企業,只要發生流通方面的行為,就要被納入管理范圍。而對於所有企業流通行為的管理能夠覆蓋全社會,從而使市場流通的行為規范得以統一。從進一步的角度講,只要能真正建立起以行為管理為重心的社會化流通管理體制,政企分開的問題也就能比較順利地得以解決,從而使流通企業能擁有更大的自主權,在公平競爭的條件下得到健康發展。
第五,廣泛採用現代化的流通方式和流通技術,努力提高商品流通的效率和效益。
優化商品流通渠道除了促使流通渠道有序和規范地運行之外,還應努力提高流通渠道現代化的水平。商品流通渠道的現代化,一方面表現流通方式的多樣化和現代化;另一方面則表現為流通技術的先進性和高效性。
從流通方式的角度講,通過發展同市場發展相適應的多種流通業態是現代化的重要表現,如通過建立購物中心、超級市場、連鎖商店、自動售貨機、商品目錄店以及郵購和網路銷售等零售業態,增強商品的購買便利性;通過建立配銷中心、配送中心、交易市場、商品交易所、會員制批發超市等方式,增強企業的商品分銷能力。通過建設流通中心、物流基地等大型商品集散中心,增強商品流通企業的綜合服務功能等等,都是促使流通方式現代化的重要方面。
從流通技術的角度講,在商品流通活動中引進現代科學技術,提高商品流通的效率和質量,同樣是促使商品流通渠道現代化、合理化的重要途徑。如廣泛利用電子計算機管理商品流通的有關信息,建立起組織商品流通的管理信息系統,是促使商品流通合理化、高效化的重要基礎;運用現代運籌學、網路技術等科學原理來規劃商品的分銷方法和運轉途徑,也是提高商品流通效率的必要措施;此外,在商場設計、商品儲運、商品包裝等方面的技術改進,也都會對流通效益的提高帶來很大的影響。
因此,在研究中國商品流通渠道的重組時,必須站在面向未來的角度,高起點地加以規劃,使新時期的商品流通渠道能接近和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適應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
G. 我國應如何促進城鄉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
解決老百姓的養老之後患(社會保障問題),解決老百姓醫療難,看病貴的後顧之憂,恢復房回產答的正常合理的價格(普通房子100平方米,為當地人均年收入的6-7倍),高等教育費用合理化!最後,有效提高低收入群體人員工資待遇,著力縮小貧富差距,提高農村人員的消費能力,加速城鎮化水平的進程。這是徹底解決內需嚴重低下的治本的最佳方法!
H. 如何促進農村居民消費能力和消費水平的提高
堅持把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為發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努力提高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保障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第一節千方百計增加居民收入
一、主要任務和目標
積極推進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建立健全居民收入增長長效機制,促進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生活質量與全市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不斷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十一五"時期,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8%,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6%。
二、主要政策措施
(一)建立城鎮居民增收長效機制。改進和完善職工收入與經濟效益協調增長機制,完善企業工資指導線和最低工資制度,在提高效益的基礎上逐步提高最低工資標准和離退休人員待遇。積極擴大就業,加快發展就業容量大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服務業和各類所有制中小企業;規范勞動力市場秩序,鼓勵勞動者自主創業和自謀職業,促進多種形式就業,增加城鎮居民收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適時提高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准,積極扶持生活困難群體自主脫貧。繼續完善和規范公務員工資制度。
(二)多渠道促進農民增收。加快農業結構調整,讓農民在農業功能拓展中獲得更多收益。積極發展專用糧食和蔬菜、林果、畜牧水產等高收益產業,促進農產品更新換代,提高產品附加值。加快特色產業基地建設,做大做強龍頭企業,健全營銷網路,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程度,帶動農民增收。培植規模化特色產業集群,促進農村分散生產要素向特色產業和城鎮聚集,拓寬農民就業空間和增收渠道。積極探索鄉鎮管理體制改革,治理亂攤派、亂收費,減輕農民負擔。加快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增加農民家庭工資性收入。
(三)建立健全收入分配調節機制。堅持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鼓勵勞動、資本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更加註重社會公平,以共同富裕為目標,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調節過高收入,努力緩解部分社會成員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趨勢。完善年薪制、職工持股、技術和知識產權入股等分配製度。合理調節行業收入分配,加強對壟斷行業和收入過高企業的工資內外收入的監管。規范職務消費和公務消費,加快推進機關事業單位福利待遇貨幣化。規范個人收入分配秩序,治理整頓不合理收入,依法取締非法收入。加大監察力度,嚴格執行最低工資制度,禁止拖欠、剋扣工資等侵害職工利益的行為。加強對城鎮低收入群體的扶助,發展和完善適合市場經濟體制的開發式扶貧機制。認真解決好低收入群眾的醫療、子女就學困難等問題。強化個人所得稅征管。
第二節改善居民消費結構
一、主要任務和目標
加快提高城鄉居民生活質量,促進以住房、交通、通信、衛生保健消費為熱點的消費結構不斷升級,加快由生存型向發展型、享受型轉變,由滿足基本生活需求向追求高檔需求轉變,由重視生活水平提高向重視生活質量提高轉變。
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升級主要趨勢是:恩格爾系數穩步下降,2010年,城市將穩定在35%左右,農村將穩定在38%左右。積極推進公眾營養改善行動,優化居民膳食結構,促進食品消費向營養型、健康型發展;積極促進耐用消費品升級換代,推進綠色環保、節能性耐用消費品的普及;鼓勵提高服務性消費,擴大教育培訓、醫療保健、文教娛樂、旅遊休閑等服務消費和休閑消費;健全以普通商品住房為主、社會保障性經濟適用住房為輔的住房供應體系,2010年,城市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積達到17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積達到31平方米,居住環境和生產生活環境有較大改善。積極推進通信、計算機的普及,鼓勵節能環保轎車進入家庭,2010年,城市每百戶居民家庭擁有小轎車15輛。鼓勵產品和服務創新,滿足多層次、個性化消費需求。
二、主要政策和措施
(一)積極拓寬消費領域。加強宏觀調節,加大投入力度,發展經濟適用住房建設,努力增加商品房供給,控制商品房價格過快上漲,保障城市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面積和質量有較大改善。推進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更好滿足人們健康醫療消費需求。大力發展民間辦學等各類教育,抑制教育收費過快增長。加快旅遊業發展,倡導積極健康的娛樂休閑方式,提高人們精神生活質量。落實帶薪休假制度,完善法定節假日休假制度。積極促進農村進城務工人員落戶定居城市,壯大城市消費群體的規模。
(二)更新居民消費觀念。努力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提高居民特別是農村居民和城鎮低收入者的消費能力,啟動和擴大消費需求。引導消費預期,增加即期消費。通過健全公共服務、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發展商業保險等措施,努力解除居民擴大消費的後顧之憂。積極倡導信貸消費,簡化貸款手續,擴大消費信貸規模,拓寬消費信貸領域,延長貸款償還年限,支撐和促進居民消費升級。加強消費政策引導,著重發展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交通、通信、教育、醫療、金融、保險、房地產、商業、家庭服務、咨詢等服務行業及計算機網路、軟體等高科技信息產品產業的發展,為居民消費結構向更高層次發展提供條件。
(三)強化消費市場監督管理。加強對教育、醫療、住房等產品和服務的價格監管,遏制價格過快上漲。打擊假冒偽劣產品,維護市場秩序,優化消費環境,降低居民消費風險。提高消費者素質,建立科學、健康的消費觀,積極運用輿論工具,宣傳消費知識,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和消費意識,把消費結構引向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結合的方向。
第三節健全社會保障體系
一、主要任務和目標
統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和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制度和社會救助制度;積極推進保險制度的改革,構建商業保險與社會保險相互促進的社會保障體系;增加財政對社會保障的投入,依法強化資金徵集,加快"金保工程"建設,逐步做實個人賬戶,提高統籌層次,合理確定保障標准和方式,建立健全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獨立於企事業單位之外、資金來源多元化、保障方式多層次、管理服務社會化的社會保障體系。"十一五"時期,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和生育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基本實現全覆蓋;以最低生活保障、災民救助和"五保"供養為基礎,以醫療、教育、住房、法律等專項救助為輔助,其他救助和社會幫扶為補充、覆蓋城鄉的新型社會救助體系得到完善和加強。
二、主要政策措施
(一)健全完善社會保險制度。擴大城鎮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范圍,加快完善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確保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完善社會統籌機制,逐步做實個人賬戶;建立企業年金,發展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和商業保險,形成多層次養老保險體系;以非公有制企業為重點,逐步將基本養老保險擴大到城鎮所有從業人員,進一步擴大養老保險覆蓋面。建立適合不同人群特點和滿足多層次醫療需求的醫療保險體系,引導有條件的企業建立補充醫療保險,規范大額補充醫療保險的運作;健全完善生育保險制度。建立失業保險待遇與繳費適當掛鉤的機制,健全和完善失業保險促進再就業功能。以高風險行業和進城務工人員為重點,發展工傷保險,實行工傷保險與安全生產、事故預防相結合,逐步形成統一制度。探索建立農村保險制度,以失地農民養老保險為重點,穩妥推進農村養老保險,發展和鞏固以大病統籌為主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
(二)加強基礎管理工作。統一建立社會保險行政管理機構、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和社會保險監督機構,規范業務程序,建立健全各項工作管理制度、服務標准和考核制度,逐步形成社會保險基金籌集、運營、給付的良性循環機制,提高社會保險事業綜合管理水平。建立網路互聯、信息共享、安全可靠的統一社會保險信息服務網路,優化業務處理模式,建立規范的業務管理體系、完善的社會服務體系和科學的宏觀管理體系。建立和完善獨立於企業、事業單位之外,依託社區開展離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服務體制,將全市所有企業退休人員全部納入社區管理。認真做好進城務工人員的社會保障工作。
(三)健全和完善社會救助體系。按照"應保盡保、分類施保"的原則,建立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准合理增長機制,確保城鄉低保對象的保障水平與全市經濟發展和廣大群眾生活水平相協調。將"五保"供養經費列入各級財政預算,建立"五保"供養長效機制,實現由農村集體福利事業向社會福利事業轉變。進一步完善醫療救助政策,逐步提高對困難戶的醫療救助水平。完善教育救助制度,保障貧困家庭子女平等受教育的權力。進一步落實住房保障制度,通過建立城市廉租房等措施,確保低收入群體的基本居住條件。積極做好法律救助工作。建立和完善市、縣(市)區、鄉(鎮)、村(居)四位一體的社會救助機構,確保救助政策落到實處。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救助事業。
(四)加強社會福利事業建設。加大政府對公共福利設施的投入力度,提高社會福利事業發展水平,建立健全社會福利事業投入穩定增長機制。積極發展殘疾人和社會慈善事業。認真做好優撫安置工作,完善優撫保障機制。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福利事業,鼓勵社會團體和個人扶貧濟困,提高社會救助能力,推進社會福利事業社會化。
I. 如何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
新型城鎮化是適應國內外的發展大勢和新時期、新階段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以促進產業和人口向城鎮集聚為核心,以統籌城鄉發展為手段,以城鄉一體化發展為目標的歷史過程。 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是我省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戰略選擇和艱巨的歷史性任務,是我省不斷擴大內需的長期動力之源,是推動我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加速器,是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強力引擎。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有助於推動河北省經濟健康持續發展。 首先,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是擴大內需的戰略選擇,是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持久動力。它將促進大量農村人口湧入城鎮,拉動消費增長的同時增加對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以及住房建設等的投資需求。我省最大的內需是城鎮化,最雄厚的內需潛力在城鎮化,因為城鎮化既能增加投資,又能拉動消費,是擴大內需的必然選擇。 其次,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是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途徑。通過推進城鎮化,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鎮轉移,有利於解決三農問題和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城鄉共同繁榮發展。統籌城鄉,必須把城市做大做強,把中心鎮做大做強。解決「三農」問題,必須加快推進城鎮化,使農村富裕勞動力從傳統農業生產中解放出來,推動農業的規模化、產業化和現代化,增加農民人均擁有資源量,從而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和商品化率,還可以提升城鎮經濟實力,增強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能力,帶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 第三,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內容,是促進資源要素集約開發的著力點。一方面,城鎮化促進工業化,影響著工業結構調整;城鎮化積聚產業,特別是服務業,影響著產業結構升級;城鎮化帶動區域發展,影響著區域結構優化;城鎮化決定城鄉一體化進程,影響著城鄉結構完善。另一方面,城鎮化是空間利用集約化最充分的體現,城鎮化把資源要素聚集到一個載體,進行合理配置,形成放大功能。通過集約化發展,形成合理的城鎮布局和形態,才能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才能有效地發揮城鎮功能,也才能用較少的資源要素消耗,取得最大的效益。 最後,新型城鎮化將帶來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推動消費結構和消費方式升級。新型城鎮化將帶來人力資源和信息知識聚集,促進市場競爭、技術創新和改善管理,有利於提高資源集約利用,降低工業排放,實現低碳、綠色發展。 智能、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道路是我省城鎮化的未來發展方向。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有助於我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構建兩型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
熱點內容
斷背山有幾分鍾
發布:2024-08-19 08:31:17
瀏覽:253
男男電影虐
發布:2024-08-19 07:04:57
瀏覽:10
東宮拍攝時間
發布:2024-08-19 06:44:12
瀏覽: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