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退税为什么减去免税物件
A. 出口企业出口退税 一般来说是进项税减去销项税额减去进项税转出等于出口退税(期末的留底)
生产企业退税额抄与出口额、退税袭率、期末留抵有关,看下公式:出口退免税额=退免税出口额*退税率,退免税额与期末留抵相比较:退免税额大于或等于期末留抵,则退税额=期末留抵,退免税额小于期末留抵,则退税额=退免税额。
如你上面所讲,若进项税额<销项税额,当期无期末留抵,如果当期有退免税额,肯定是退免税额大于期末留抵,当期只有免抵税额,不产生退税额。
B. 生产企业出口退税免抵退如何理解和计算
免、抵、退实行“免、抵、退”税办法的“免”税,是指对生产企业自营出口或委托外贸企业代理出口的自产货物,免征本企业生产销售环节增值税;“抵”税,是指生产企业自营出口或委托外贸企业代理出口的自产货物应予免征或退还所耗用外购货物的进项税额抵扣内销货物的应纳税款;“退”税,是指生产企业自营出口或委托外贸企业代理出口自产货物,在当月内因应抵扣的税额大于应纳税额而未抵扣完时,经主管退税机关批准,对未抵扣完的税额予以退税。
免交出口增值税、抵扣进项和内销货物、退回抵扣完还剩下的进项额
如何计算http://wenku..com/view/f62a588884868762caaed551.html?from=rec&pos=2&weight=49&lastweight=34&count=5
好好看下,你就懂了,就分为几种情况,进项足够的,退税。进项不够的,补税,进项刚好不补。企业一般是指以盈利为目的,运用各种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和企业家才能等),向市场提供商品或服务,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法人或其他社会经济组织。
C. 出口退税为什么既要做免税申报又要做退税申报
出口货抄物开出出口发票当月,进入出口核算程序,做账的出口收入即可免提增值税;自出口报关单标注的出口之日起,如无特殊原因,90日内当收到出口核销单、报关单纸质单证,并且在网上可以查到电子信息后,(专业术语叫“单证收齐”),既可以申请退税,同时出口收入予以确认,免税成立。如果超过90天,单证不齐,又无特殊原因,则做出口转内销账务处理,补提增值税,不享受出口收入免抵退优惠。
D. 出口退税免税抵减额是什么
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的计算公式是,
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出口货物征税率-出口货物退税率)-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
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出口货物征税率-出口货物退税率)
这两个公式分别看都比较难理解,但是将两个公式合并后就成为: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出口货物征税率-出口货物退税率)-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出口货物征税率-出口货物退税率)=(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出口货物征税率-出口货物退税率)。这样一来,不得免征和抵扣的税额就表现得比较明晰起来,也就是从认定的出口销售额中,剔除掉免税购进的原材料价款后的剩余部分对应的征退税差额。这样计算的原因包括三个,第一,免税购进材料本身不包含进项税,所以不应该计算免征和抵扣税额,因此要予以剔除;第二因为出口货物实际消耗的材料物资对应的进项税额无法准确确定,因此计算免抵退税额时采用人为设定其进项税额是按照销售额的一定比例计算,这个比例就是定公式中的退税率;第三,基于第二条同样的理由,因为无法直接计算应退税额,所以变通的办法,先来计算不得免征和抵扣的税额,并以此作为间接计算免抵退的一个中间数据。
E. 手册核销在出口退税系统录入后,为什么免抵退抵减额等跟正常出具的免税证明有差额呢
在手册核销时,是有可能会产生负数的。
核销证明出具的是一个"调整金额",它是根据“应参与计算金额”-“已参与计算金额”对比自动计算出来的一个调整数。
开具免税证明的目的主要就是为了计算两个“抵减额”。
按财税[2002]7号文的规定,两个抵减额的计算是根据直接出口产品所耗用的进口料件金额*出口产品征退税率差(或退税率)计算得出的。但在软件设计上由于无法得知进口的料件用于何种出口产品,也就无法得知其适用的征退税率是多少,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两个抵减额的计算就分为两步计算了。第一步:软件会开具一个日常证明,即根据企业当月录入的进口报关单金额*手册登记时的征退税率(或退税率)计算两个模拟抵减额暂时参与免抵退税额计算。
但如此操作起码存在如下两个问题:
一是企业申报录入进口报关单不管用于直接出口还是用于转厂出口均参与了两个抵减额计算,如果企业有转厂出口业务并存,则日常证明的开具必然会导致企业平时参与免抵退税额计算的两个抵减额多计算了。
二是企业手册登记时只能录入一个征退税率,但企业出口产品可能有多种征退税率,因此日常证明中两个抵减额的计算只按手册登记时的征退税率计算,也必然会导致计算的结果与实际有偏差的情况发生。由于有了上述数据计算上的偏差,所以才会有如下第二步数据的调整。第二步:软件会开具一个核销证明,即根据整个手册的进出口情况计算出一个实际分配率,再用整个手册的直接出口额*实际分配率来计算出整个手册直接出口实际耗用的进口报关单金额,再按此进口金额与对应的出口产品的真实征退税率计算整个手册“应参与免抵退税额计算的两个抵减额”,与日常证明中“已参与免抵退税额计算的两个抵减额”进行对比,计算出一个“应调整的抵减额”出来,这就是免税证明报表中的"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栏产生的哪一个负数。这是合理的,而且是必要的。至于产生不得抵扣税额而导致产生应交税金也是正常现象,它是出口产品征退税率不一致而产生的必然结果。企业其实可以按如下公式大致估算一下其金额:免抵退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直接出口额-直接出口耗用的进口料件金额)*(出口产品征税率-出口产品退税率)。
F. 出口退税计算过程中为什么要考虑免税购进原材料
出口退税是按出口金额为基数计算的,如果有免税进口材料,那么实质上出口收入中的一部分是免税进口材料的价值,要予以扣除,否则就变成免税进口,而出口的时候还要退税了。
G. 出口为什么要退税直接免税不就行了用着这么麻烦
出口退税是专门调节对外贸易的政策工具,产品出口退税涉及的税种回只是国内的各种流转税,出答口退税的一个原则是先征后退,退税以已征税为前提或免抵退,出口退税在优惠程度上比较高,可以使出口产品的国内流转税负担全部消除。出口退税是在产品出口后把生产和流通各环节中已经缴纳的国内流转税税款全部退还给出口企业,它比减免税的优惠程度更高。
减免税调节的范围则广泛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减免税适用的税种则包括政府征收的各种捐税,减免税以应征税款为前提,至于产品是否已完税并不是减免的必要条件。在优惠程度上,减免税做不到税负的全部消除,减税只是税负的减轻,但税收负担仍然存在,免税也只能只是免除产品最终生产或流通环节的税款,对中间环节已经缴纳的各种税款并没有免除。因此对出口货物实行减免税的办法不能使出口货物以不含税的价格参与国际市场公平竞争。
出口退税是国家增大出口而设置的一项奖励措施,比方说你有货物出口,国家给你退将近一半的税,减轻你的负担,提高你出口的积极性.
出口免税是国家出口战略重要物资时采取的一项措施,如援助别国的货物就采用出口免税
H. 出口退税中“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的含义是什么
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的计算公式是, 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出口货物征税率-出口货物退税率)-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
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出口货物征税率-出口货物退税率)
这两个公式分别看都比较难理解,但是将两个公式合并后就成为: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出口货物征税率-出口货物退税率)-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出口货物征税率-出口货物退税率)=(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出口货物征税率-出口货物退税率)。这样一来,不得免征和抵扣的税额就表现得比较明晰起来,也就是从认定的出口销售额中,剔除掉免税购进的原材料价款后的剩余部分对应的征退税差额。这样计算的原因包括三个,第一,免税购进材料本身不包含进项税,所以不应该计算免征和抵扣税额,因此要予以剔除;第二因为出口货物实际消耗的材料物资对应的进项税额无法准确确定,因此计算免抵退税额时采用人为设定其进项税额是按照销售额的一定比例计算,这个比例就是定公式中的退税率;第三,基于第二条同样的理由,因为无法直接计算应退税额,所以变通的办法,先来计算不得免征和抵扣的税额,并以此作为间接计算免抵退的一个中间数据。
I. 在出口退税计算过程中为什么要考虑免税购进原材料
因为是免税的。
进项是不可以抵扣的,
进项不可以抵扣的,也就不可以退税。
如果你把不可以抵扣的,办理了退税了。
那么,会对国家造成损失。
J. 出口退税免抵税额为什么要交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
出口退税免抵税额不用交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的。
根据《财政部专 税务总局关于增值税期末留抵属退税有关城市维护建设税 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政策的通知》:
为保证增值税期末留抵退税政策有效落实,现就留抵退税涉及的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问题通知如下:
对实行增值税期末留抵退税的纳税人,允许其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的计税(征)依据中扣除退还的增值税税额。
拓展资料:
免抵税额就是出口应退税额抵顶内销税额的部分,这部分是不退税的。从另一个角度考虑,假如这部分退税,那么内销那部分就要交税。这样此部分不退,内销相应的部分也不交,就两相抵了。
由此可见,当期免抵税额是指当期免抵退税额减去当期应退税额之后的余额,其反映的是“免抵退税”企业当期从内销应纳增值税税额中抵减的那部分出口免抵退税额,不是企业期末留抵税额,更不是企业次月的期初留抵税额。
通俗地讲,是指企业的期末留抵税额小于应退税额所产生的余额,也就是说企业的留抵税额不够退。
关于增值税期末留抵退税有关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政策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