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情况下是免税合并
① 如何理解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确定的资产负债产生的暂时性差异
企业合并的所得税处理中,合并企业支付给被合并企业的非股权支付额不超过股权账面价内值20%的,经税务部门批准容,可以作为免税合并处理,即被合并企业不确认全部资产的转让所得或损失,不计算缴纳所得税。非免税合并就是合并企业应确认资产转让的所得或损失。
因为,在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是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的,而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时按照账面价值计量的,所以只有在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才存在免税合并和非免税合并的说法。
② 无形资产的确认不是产生于企业合并交易,同时在确认是既不影响会计利润也补影响应纳税所的额,
无形资产的确认既不影响会计利润也不影响应纳税所得额的情况:
(一)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
1.确认的一般原则
递延所得税资产产生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确认因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应以未来期间可能取得的应纳税所得额为限。企业有明确的证据表明其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转回的未来期间能够产生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进而利用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则应以可能取得的应纳税所得额为限,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1)对与子公司、联营公司、合营企业的投资相关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应当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一是暂时性差异在可预见的未来很可能转回;二是未来很可能获得用来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纳税所得额。
对于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等的投资产生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主要产生于权益法下的被投资单位发生亏损时,投资企业按照持股比例确认应予承担的部分相应减少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但税法规定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在持有期间不发生变化,造成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2)对于按照税法规定可以结转以后年度的未弥补亏损和税款抵减,应视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处理。应当以很可能取得的应纳税所得额为限,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同时减少确认当期的所得税费用。(借记递延所得税资产,贷记所得税费用)
2.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情况
企业发生的某项交易或事项不属于企业合并,并且交易发生时既不影响会计利润也不影响应纳税所得额,且该项交易中产生的资产、负债的初始确认金额与其计税基础不同,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所得税准则中规定在交易或事项发生时不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情况
有些情况下,虽然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不同,产生了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但出于各方面考虑,所得税准则中规定不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主要包括:
1.商誉的初始确认。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企业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按照会计准则规定应确认为商誉。因会计与税收的划分标准不同,会计上作为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但如果按照税法规定计税时作为免税合并的情况下,商誉的计税基础为零,其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形成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准则中规定不确认与其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
2.除企业合并以外的其他交易或事项中,如果该项交易或事项发生时既不影响会计利润,也不影响应纳税所得额,则所产生的资产、负债的初始确认金额与其计税基础不同,形成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的,交易或事项发生时不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负债。该规定主要是考虑到由于交易发生时既不影响会计利润,也不影响应纳税所得额,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直接结果是增加有关资产的账面价值或是降低所确认负债的账面价值,使得资产、负债在初始确认时,违背历史成本原则,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3.与联营企业、合营企业投资等相关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一般应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但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的除外: 一是投资企业能够控制暂时性差异转回的时间。
③ 非同一控制和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和吸收合并
一、企业控股合并的会计处理 案例说明
A公司2007年12月31日以账面价值100万元的库存商品
( 属应税消费品, 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7%, 消费税税率为
10%, 计税价格200万元) 和200万元的银行存款购入B公司60%
的股权, 从而成为B公司的母公司。该项股权购买事项发生之
前, B公司股东权益的账面价值为600万元 ( 其中股本300万
元、资本公积150万元、盈余公积50万元、未分配利润100万
元) , A公司“资本公积( 股本溢价) ”账户的贷方余额为260万
元。假定股权购买日B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为605万元
( 增值部分系存货评估的公允价值减去账面价值后的余额) ,
不考虑合并中发生的各项直接相关费用。
要求: 分别合并前A、B公司同属于一个主管单位和分属
不同的主管单位, 为A公司编制控股权取得日合并业务的会
计分录及合并财务报表工作底稿中的有关抵销与调整分录。
下面分两种情况进行分析。
同一控制下企业控股合并的会计处理1. 合并前A、B公司同属于一个主管单位, 且A公司购入
了B公司60%的股权。
根据前述的判断标准可知, A并B属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
控股合并。为此, A公司在编制股权取得日( 2007年12月31日)
合并业务的会计分录时, 必须首先计算确定: ①A公司对B公
司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60%×600=360( 万元) 。②A
公司支付的合并对价与取得B公司可辨认净资产账面价值份
额的差额=[ ( 100+200×17%+200×10%) +200] - 60%×600=- 6
( 万元) , 则应增加A公司的资本公积。
然后做如下会计分录: 借: 长期股权投资——
—B公司360
万元; 贷: 库存商品100万元, 应交税费——
—应交增值税( 销项
税额) 34万元、——
—应交消费税20万元, 银行存款200万元, 资
本公积——
—股本溢价6万元。
A公司在控股权取得日( 2007年12月31日) 合并财务报表
工作底稿中的有关抵销与调整分录: ①抵销分录: 借: 股本
300万元, 资本公积150万元, 盈余公积50万元, 未分配利润100
万元; 贷: 长期股权投资360万元( 抵销A公司的账面价值) , 少
数股东权益 240万元( 40%×600)( 确认的账面价值) 。②调整
分录: 借: 资本公积90万元( A公司的“股本溢价”明细账户余
额够结转) ; 贷: 盈余公积30万元( 60%×50) , 未分配利润60万
元( 60%×100) 。 非同一控制下企业控股合并的会计处理2. 合并前A、B公司分属不同的主管单位, 且A公司购入
了B公司60%的股权。
根据前述的判断标准可知, A并B属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
业控股合并。为此, A公司在编制股权取得日( 2007年12月31日) 合并业务的会计分录时, 必须首先计算确定: ①A公司对B
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200+200×17%+200×
10%+200=454( 万元) 。②A公司放弃资产( 存货) 的公允价值
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200- 100=100( 万元) , 计入当期销售损
益。
然后做如下会计分录: 借: 长期股权投资——
—B公司454
万元; 贷: 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 应交税费——
—应交 增 值 税
( 销 项 税 额) 34万元、——
—应交消费税20万元, 银行存款200万
元。借: 主营业务成本100万元; 贷: 库存商品100万元。
A公司在控股权取得日( 2007年12月31日) 需编制合并财
务报表工作底稿中的抵销分录, 但不需编制调整分录。为此,
先计算:
A公司支付的合并对价与取得B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
价值份额的差额=454- 60%×605=91( 万元) , 应确认为合并
商誉。然后编制抵销分录: 借: 股本300万元, 资本公积150万元,
盈余公积50万元, 未分配利润100万元, 存货5万元, 商誉91万
元; 贷: 长期股权投资454万元, 少数股东权益242万元( 40%×
605) 。 二、企业吸收合并的会计处理 案例说明【案例1】:M公司拟对N公司进行吸收合并,N公司采用的会计政策与M公司相同。经双方协商,M公司可以用以下方式吸收合并N公司:方式1:2009年5月1日,M公司通过定向增发股票500万股(每股面值1元,市价2元),对N公司进行吸收合并,并于当天取得N公司的净资产,假定股票发行前后市价不变;方式2:2009年5月1日,M公司以公允价值625万元、账面价值为500万元的固定资产和现金375万对N公司进行吸收合并。2009年5月1日,M公司和N公司的有关资产、负债状况如表2所示。(一)同一控制下企业吸收合并的会计与纳税处理分析假定M公司.N公司为同一集团S公司的两家全资子公司,则:1.由于方式1是股票收购合并,符合免税合并条件,属于同一控制下企业吸收合并的免税合并。2005年5月1日,M公司的会计处理:借:银行存款 60库存商品 480固定资产 600贷:短期借款 520股本 500资本公积 120 2由于方式2是以现金和非货币性资产吸收合并,属于同一控制下企业吸收合并的应税合并。2005年5月1日,M公司的会计处理:借:银行存款 60库存商品 480固定资产 600资本公积 255贷:短期借款 520银行存款 375固定资产清理 500 (二)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吸收合并的会计与纳税处理分析假定M公司、N公司分别为A公司与B公司的全资子公司.A公司和B公司不存在关联关系,则:1采用方式1时,属于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吸收合并的免税合并。2005年5月1日,M公司的会计处理:借:货币资金 60库存商品 450固定资产 700商誉 310贷:短期借款 520股本 500资本公积 500虽然会计处理上M公司采用公允价值对接受N公司的资产负债进行计价,但税务处理上,M公司接受被合并企业N公司资产的计税成本只能按N公司原计税成本确定,其中合并后会计上每年多提的折旧需做纳税调增处理。2采用方式2时,属于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吸收合并的应税合并。2005年5月1日,M公司的会计处理:借:银行存款 60库存商品 450固定资产 700商誉 310贷:短期借款 520银行存款 375固定资产清理 500营业外收入 125税务处理上,应纳税额与同一控制下企业吸收合并的应税合并中整体税负一样为126 25万元,只是因为该方式下,会计的入账价值与税法的计税成本均以公允价值计量,当会计与税法采取的折旧计提方法和年限一致时,对于企业合并后的固定资产每年计提的折旧不需做纳税调整。由于税法规定合并商誉不能摊销,这实际上给采用应税合并方法的合并企业带来了税收上的损失,而免税合并可以获得数额上相当于合并商誉乘以被并企业所得税率的绝对节约额(310×25%= 77.5万元)。
④ 帮我总结一下企业合并的处理
我也报了今年的会计,大家都一样,有时也感觉挺乱的,不过只要把合并的基本原理搞清楚,一般的题目应该也差不多吧。
1、区分一下控股合并和吸收合并。控股合并是控制其他公司的,但是两个会计主体,吸收合并是将两个会计主体合并成一个,所以在吸收合并下的合并分录是借贷被合并方的资产负债等科目,控股合并是用长期股权投资科目。
2、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合并时被合并方的账面价值表示,不产生合并损益;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是合并被合并方的公允价值,产生合并损益。当合并成本大于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时产生商誉,小于时计入营业外收入。
3、在编制合并报表时,在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要将长期股权投资由成本法调整为权益法,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属于净利润的原因,调整留存收益,其他原因的调整资本公积。此外,可供出售出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引起的长期股权投资的变动也计入资本公积。
4、年末在编制合并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时,要抵消内部交易,主要就是内部销售商品的未实现损益和内部销售固定资产。年末未实现损益在合并报表中是冲减的存货。注意固定资产的内部交易,是对双方来说都是固定资产还是一方是存货另一方是固定资产,处理是不一样的。
内容太多了,只能这样粗略的介绍。好好看书,多看几遍就好了。
祝考试顺利!
⑤ 调整分录与抵消分录的区别,免税合并与应税合并的区别
调整分录与抵消分录的区别如下:
1、影响因素不同
调整分录是直接影响市场容量大小的重要因素。
而抵消分录一方面受制于宏观经济状况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国家收入分配政策、消费政策的影响,人工利润率直接决定消费者购买力水平。
2、包括的范围不同
调整分录包括:行政管理和技术人员,材料采购、保管和驾驶各种机械、车辆的人员,材料到达工地仓库前的搬运装卸工人,专职工会人员、医务人员以及其他由施工管理费或营业外支出开支的人员的工资。
而抵消分录包含:个人从事设计、装潢、安装、制图化验、测试、医疗、法律、会计、咨询、讲学、新闻、广播、翻译、审计、书画、雕刻、影视、录音、录像、演出、表演、广告、展览、技术服务、介绍服务、经纪服务、代办服务以及其他劳务取得的所得。
免税合并与应税合并的区别如下:
1、监管部门不一样
免税合并由银监会审批和监管,并规定只有他们审批设立的租赁公司才可冠以成本二字。
应税合并从金融市场拆借(短期)资金不涉及信贷规模问题, 而但涉及公众存款的资金或信用,因此租赁交易额(为了防止短期资金长用带来的系统风险)要纳入信贷规模严格管理。从而把租赁公司作为放款部门监管。
2、服务对象不同
免税合并主要适用于个人和家庭的日常消费支付与转账。客户可以通过个人网上银行服务,完成实时查询、转账、网上支付和汇款功能。个人网上银行服务的出现,标志着银行的业务触角直接伸展到个人客户的家庭PC桌面上.方便使用,真正体现了家庭银行的风采。
应税合并主要针对企业与政府部门等企事业客户。企事业组织可以通过企业网上银行服务实时了解企业财务运作情况,及时在组织内部调配资金,轻松处理大批量的网上支付和工资发放业务,并可处理信用证相关业务。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调整分录
网络-抵消分录
网络-免税合并
网络-应税合并
⑥ 企业合并中,在计算商誉时,被合并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为什么要加上或减去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递延
递延所得税也是资产或负债,当然应当计入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内。如果你说版的是因为权免税合并中,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不同产生的递延所得税的话,理由如下:
因为这是一项免税合并,因此并不会改变被投资单位资产和负债的计税基础,因此尽管合并财务报表按照公允价值列示(因为讨论商誉,这里仅指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但是将资产和负债由账面调整到公允后,产生了暂时性差异,这部分应当确认所得税的影响。
在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中(同一控制下,资产仍以相对于最终控制方而言的账面价值列示,不存在账面和公允的问题),子公司应收账款计提的坏账准备需要考虑。虽然税法不确认应收账款的预提减值,但是因为子公司也据此确认了递延所得税,因此在应收账款评估增值时也应当考虑账面和公允的差值。如果不考虑原来的坏账准备,那么合并财务报表中由计税基础和不考虑坏账准备的应收账款之间差额计算出的递延所得税金额将不正确。
⑦ 商誉是否确认递延所得数资产(或负债)为什么还要考虑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是否一致呢
两段文字是来两种情况,第自一种是免税合并,此时因为商誉计税基础为0,会产生暂时性差异,但是因为商誉是由合并对价和享有被投资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间接计算的,如果因此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那么被投资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就会发生变化,进而再次影响商誉金额,会发生无限次重复调整,也就是死循环,所以是不能确认的。
对于应税合并,因为商誉是支付了对价且被合并方原股东按照清算缴纳了对应所得的所得税(包括商誉部分),所以商誉计税基础等于账面价值,税法是承认这部分商誉的,也允许股权转让时作为成本扣除计算所得。在后续计量的时候商誉发生减值,但所得税依然允许按照计税基础进行扣除,所以是可以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的。
⑧ 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公允价值大于账面价值,是否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购买日与账面价值的差额, 视为购买日资产重估增值,由于并没有真正回实现,计入资本公答积。
公允价值亦称公允市价、公允价格。指熟悉情况的买卖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所确定的价格,或无关联的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一项资产可以被买卖的成交价格。在购买法下,购买企业对合并业务的记录需要运用公允价值的信息。
账面价值是指按照会计核算的原理和方法反映计量的企业价值。企业的账面价值,是企业资产负债表上体现的企业全部资产(扣除折旧、损耗和摊销)与企业全部负债之间的差额,与账面资产、净值和股东权益是同义的。
(8)什么情况下是免税合并扩展阅读
量定期使用可观察的同一商品现时市场价格或可观察市场信息,测试并校正该评价方法的有效性。除了考虑这三个条件外,还应该考虑资料输入的使用、可观察的市场信息和其他可能影响金融商品公允价值的不可观察因素。
例如,债券商品评估的可观察的市场信息,即计量日的市场基准利率,可采用银行间的同业拆借利率,不可观察因素为信用风险贴水等。评估结果最好使用实际交易价格进行校正,同时调整信用风险贴水,以便评估模型在开始时就能够产生“交易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