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商场百货 » 村上春树闯商场是什么意思

村上春树闯商场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 2021-02-28 10:01:08

A. 如何评价村上春树的小说知乎

如何评价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这本小说?

更多「挪威的森林」讨论 · 1.1 万条

热议 | 如何评价《挪威的森林》一书?
5 个回答
朴至
朴至
想当博物学家的砖工。
关于这本书的书评和相关评价其实都已经太多了,连这本书开篇就有恐怕最了解村上春树的中国读者——译者林少华老师的评价文字,其他人能再谈的,无非是自己的阅读感受而已。

抛开书中的性不谈,(这可能也是最初吸引很多人的因素)。我个人认为村上春树小说其实风格都极其相似。是那种一读下去,能大概猜到谁是作者的作品。而村上小说中的男主人公大多几乎是类似的,那种相似感会让你觉得很多本村上小说男主角都是同一个人(甚至就是村上春树年轻时的自己?)

大概将近十年前我读到《挪威的森林》,四年前在他落选诺贝尔奖后我曾经写到:

时常在想,能够活得像村上小说中的人那样潇洒,此生足也。每天不必为生活操劳,不必为朋友分心,不必为爱情烦恼。听音乐,喝啤酒,看小说。不用电话,几乎与世隔绝。偶尔写一两封信,开头就写上“恕不客套”。时常出游,在海边边喝啤酒边看海,像是等人的样子……

即使不能在现实中那样过,读小说的时候也会有这种感觉的,沉浸在村上的世界中,不会郁闷。

以上就是我当初阅读村上小说时的感受,那时我还是高中生,除了应付读书考试,还没有现在的生活和工作压力,但我至今依然觉得那时候的感受是准确的,即使是最近看了《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之后。村上春树可能已经把那种单纯无聊而又爱胡思乱想的小男生形象刻画到深入人心了。

《挪威的森林》是村上小说中线条和故事比较明确的一部爱情小说了,用腰封上的话来说,就是“百分之百的纯爱小说”。我至今印象最深的段落,是渡边在黑暗中看见直子裸体的段落。当你夜深人静读到这些段落时,小说的代入感是非常强的。如果你能忍受一个中年男人看似简洁明了,却又絮絮叨叨的写如何边煮意大利面边吹口哨,边听意大利歌剧《贼喜鹊》,然后跟女生谈论哲学、欧美文学,讲出一大串99%的人都没听过的名字,那你不妨读一读村上春树。

B. 村上春树的《国境之南,太阳以西》书评

纠正下是《国境以南 太阳以西》在有限的可能性中生存--《国境以南 太阳以西》的评论

读村上春树的小说总是需要发挥很大的想象力,读起来也比较费神,看完有时也有点莫名奇妙。对于《国境以南,太阳以西》读了两遍才逐渐理清了思路。

初12岁时遇到了的同学岛本,他们一起经历了一段美好的童年时光。

年幼的他们那时走得很近,但并没有任何很特别的接触。初只会在看到岛本在裙子上移动手指时,感觉到身体深处掠过甘甜的微痛。他们之间最深的接触就是一次十秒的牵手。在那十秒的之间,初觉得"自己成了一只无所不能的小鸟。他能在天空飞翔着感觉到风力,能从高空看远处的景物。可是由于太远了,具体到有什么他无法看得一清二楚,但他感觉得到它就在那里,他总有一天会到达那里。"


小学毕业后他们分开后,岛本从初的成长岁月里消失了。很长时间里,初在心中为岛本保存了一块特殊园地。“就像在餐馆最里边一张安静的桌面上悄然竖起|“预定席”标牌一样,他将那块园地只留给了她一个人。”

成长的初有过很多女人,但是始终无法将自己完全交付。

在遇到泉时初正处于十七岁的青春期,有着对异性强烈的渴求。初不可思议地感觉到虽然自己“已经不再孤独,却又深深陷入了以前从未感觉的孤独中。就像生来第一次戴眼镜,无法把握物体的远近。原处的景物看起来近在眼前,本不该鲜明的东西历历在目”。初在精神上接受了泉,却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接受她。“很难说我们趣味相投,我看的书,我听的音乐,我想她几乎是不理解的。我们基本上不曾以对等立场谈过这方面内容。在这点上,我和泉的关系同我和岛本的关系有很大差别。”他可以忍受抱着泉的裸体而抑制自己的欲望,吻过泉后想想“假如自己抱的,吻的对象是岛本,就不至于如此不知所错了。我们会在无言之中水到渠成地接受对方的一切,而根本不存在什么不安,什么迷惘,什么都不存在。”他始终在把泉与岛本作着比较,因为难以重合所以可以一直保持距离。

而初在遇到泉的表姐后却感到身体上的震颤,体味到一种横冲直闯的力以致初奋不顾身地接近。他瞒着泉与表姐“只管大干特干,干得脑浆都像要融化了”,但他认为那归根到底只是一种物理性的吸引力导致的,自己心中甚至连背叛泉的愧疚感都没有。初对这女子一无所知,也没感觉出爱情,这个女人解放了他肉体的激情,却从未涉足爱的领域。

泉和她的表姐只能是对初灵魂与肉体的分割,而初虽然喜欢泉,可是倘若留在泉身边,自己身上的什么必定彻底消失,但那是不可以消失的。“我感到困惑和失望的,在于我始终未能从泉身上发现为我而存在的东西。”它好比朦胧的梦幻,而那同时又是泉所不能理解的梦幻。而那梦幻就是关于岛本的气息和对到岛本从内而外从内心到身体的渴望。

曾经的岛本无声无息地影响了初的一切。她让初总感到缺憾,缺的那部分如饥似渴。曾经在若明若暗的光照下他们紧紧握住了手,十秒,仅仅十秒。从此,他就一直都是不完整的存在着。为了排除这种不完整,她甚至能轻易帮初决定任何能强烈吸引他的气质。“那不是可以量化,可以一般化的外在美,而是潜在的某种绝对的什么。他知道那是专门为他而存在的宿命式的气味儿,即使相距迢迢他也能百发百中地嗅出。”即使与一个同样跛脚的女人在一起,想到岛本,“仍然心在摇颤,那里有兴奋,有仿佛轻轻推开自己心灵深处一扇门的带有低烧的兴奋。”

三十七岁的初终于得以与岛本重逢。初很激动“那算不上多么幸福的时代,又有很多欲望得不到满足,更年轻,更饥渴,更孤独,但确实单纯,就像一清见底的池水。当时听的音乐的每一个音节,看的书的每一行都好像深深沁入肺腑,神经如锲子一样尖锐,眼里的光尖刻得足以刺穿对方。就是那么一个年代。一听到那首歌,就想起当时的日日夜夜,想起自己映在镜子里的眼神。”初说“我已经二十多年没见到你了,想填补那段空白,哪怕填一点点也好。”他有很多话要对她说,想就此听听她的意见,即使她全然不想谈她自己也无所谓。只要能见到岛本同她说话,他就高兴。

十二岁时的岛本说“世上的事,有能挽回的有不能挽回的,我想。时间就是不能挽回的。一定时间过去后,好多好多事情都硬邦邦凝固了,就像水泥在铁桶里变硬。这么一来,我们就再也不能回到老地方了。就是说你的意思是,你这堆水泥已经完全变硬了,除了现在的你再也没有别的你了,是吧。”

二十五年后的岛本也依旧抱定这个观念,三十七岁的岛本说“但某种东西是我不想初触动的,想原封不动保存在那里。我来这里或不来这里----来这里是我在这里,不来这里时。。。。。。我在别处。没有中间,不存在中间性的东西的地方,也不存在中间。”

她回来只是为了结她多年的梦。甚至要求初配合她自慰,因为这是她多年的一个心结。解开这个心结,她也就完全抛离了“在这里”和“在别处”的中间距离。她固执地要分清彼此存在的时空,“某种事情一旦向前推进,是不可能再复原的了,如你所说,如果两人能单独去哪里重新开始新的人生,那该多么好啊,可遗憾的是不可能从这个场所脱身,物理上的不可能。”“你想填补那段岁月的空白,我却想多少把它弄成空白。”

初一度下定决心抛妻别子圆满他的缺憾。但随着岛本的消失他最终只能留在他自己的生活空间。在反复的思虑中,初感到缺憾代表了有形的那个存在的自己。那是自己无法分割的一部分。这样想着,对于以前在很长时间里寄托在喜欢的一首音乐的某种心情已然消失。它依然是优美的音乐,但仅此而已。

初回到妻子身边,很长时间将身体沉浸在空白中,力求让自己的身体适应空白,那是自己的归宿,必须安居其中。“有时也认为一切最终不过是逢场作戏罢了,我们不外乎在一个接一个熟练地扮演派到自己头上的角色,所以,纵然有什么宝贵东西从中失去,恐怕也是可以凭借技巧而并无大错地度过一如往日的每一天的。”


“活法林林总总,死法种种样样,都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剩下的惟独沙漠。”就是这样,不论怎样珍视,不论怎样渴望,有时甘泉只是海市蜃楼,得不到的永生追求,永生饥渴,永生都行走在在沙漠。

国境以南是什么没人知晓,太阳以西永远走不到。“其实我们只能在有限的可能性中生存。”抱着这样的念头,我们也许就从虚幻的意识里抬起头来,也许就可以远离沙漠吧。

C. 村上春树经典语录

1、少年时我们追求激情,成熟后却迷恋平庸,在我们寻找,伤害,背离之后,还能一版如既往的相权信爱情,这是一种勇气。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挪威的森林》

7、世上存在着不能流泪的悲哀,这种悲哀无法向人解释,即使解释人家也不会理解。它永远一成不变,如无风夜晚的雪花静静沉积在心底。——《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

D. 村上春树<电视人>讲的是什么

不是小孩,不是小个,不是头小身体大,而是“人”的缩小复印——所有部位都小,小得机械回,答小得有规则。这就是电视人,他们闯私宅、闯公司,大模大样,全无顾忌。 本书的作者又一次驰骋了他的想象力。六个短篇小说,无一不是出人意表,想落天外。 村上春树的小说世界及其艺术魅力 在日本当代作家中,村上春树的确是个不同凡响的存在,一颗文学奇星。短短十几年时间里,他的作品便风行东瀛列岛。出版社为他出了专集,杂志出了专号,书店设了专柜,每出一本书,销量少则十万,多则上百万册。其中一九八七年的《挪威的森林》上下册销出七百余万册(一九九六年统计)。以纯文学类小说而言,这绝对不是普通数字。在日本以往的小说销售记录中,司马辽太郎的历史小说《项羽和刘邦》二百三十万册,最高;其次是渡边淳一的大众小说《化身》,一百四十七万册。而《挪威的森林》远远超过了这个记录。

E. 想上厕所村上春树菜市场时擦。是床。是是吃撒吃撒吃撒吃撒吃撒吃撒时擦。吃掺

答案:记叙

F. 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第八章

日本的许多作家在小说里会表达“徒劳”的主题。

川端康成写的是对抗人生虚无主义本质的徒劳,三岛由纪夫写的是解决人物认识与行为的二律背反的徒劳,大江健三郎写的是试图满足无法被满足的人性欲望的徒劳。

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里写的,是寻求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的徒劳

1

《挪威的森林》里无处不在的压抑感,大多来自于面对徒劳的无奈。

渡边对直子毫无保留的爱,全身心的付出,甚至让她在二十岁那天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欲望和高潮,可是,他仍然无法进入她的内心。

直子始终如一地爱着木月,木月死了,她的心就封闭了,不愿意任何人进去她的里面,无论是精神还是身体。她彻底锁住了自己。这把锁,没有人能打开,也屏蔽了理解的机会。

回到《挪威的森林》里来,绿子带来的这束光亮,是否也会让渡边陷入同样的境地?

这才是这本小说最值得玩味的地方。

G. 村上春树的作品怎么样

钱爷之后无大师。《故乡札记》属于一部传统小说,主要描述山东人闯东北,又内从东北回山东的人生故容事。小说时间跨度较长,从抗战时期到建国后,乃至于当代。但是故事情节连贯起伏,也能反映不同时代的乡土人文。《故乡札记》又是一部人情小说,既有浓浓的家国情怀,又有变化莫测的亲情友情同学情,还包括真伪难辨的爱情同事情等等。作者就像乡村作坊里的学徒,谨此肯请读者朋友对拙作多多指教,同时也对17k管理人员。俺的萝卜

H. 村上春树的《电视人》 是什么意思呢

首先要从电视人抄这个名词讲起。“电视人”指的是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与在印刷媒介环境中成长的他们的父辈重理性、重视逻辑思维的行为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由于收看电视是在背靠沙发、面向荧屏的狭小空间中进行的,这种封闭、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使得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养成了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弱。日本学者林雄二郎在将印刷媒介环境和电视媒介环境中完成社会化过程的两代人加以比较后提出的概念,强调电视对现代人社会化过程的巨大影响,是对现代人行为方式特征的一种概括。 而村上的此篇意在试图探求现代日本社会及其它信息社会的支配性意识形态和不平等的社会关系,以及人类置身于其中所遭遇的精神困境。它揭示了现代、后现代科学技术的介入下人的主体性的丧失,即人的物化倾向。这些被放大的社会现象显得虚无病态,充满着奇思怪想。而这也正是村上一贯的作品的迷人之处。

I. 如何评价村上春树

长处:惊人的气氛渲染能力和想象力,不错的冷幽默,细节铺陈和状态勾勒笔法出色,敏锐,恐怖的坚持。
不足:在驾驭大长篇时不如小短篇出色,实际上许多长篇都由短篇补缀而成。

太过流行对他不是阻碍。金庸、大仲马、《红楼梦》、莎士比亚流行成那样,对他们的伟大有阻碍吗?
2

村上春树不算很日本。论到“和风”,谷绮润一郎、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们都比他风味浓郁。村上春树是个很美式的小说家,公认的翻译腔重。生活方式上,他读大学期间搞爵士乐酒吧,29岁才出道写小说,又搞翻译,著名的跑步狂人。很美式。他大学毕业很晚,26岁了吧。在《出租车上的吸血鬼》里,他曾自嘲过“大学上了七年之久”。大学期间他一直在混爵士酒吧,后来和太太结婚了就贷款500万日元开酒吧,直到30岁关张。那段时间,他各类通宵生活极多。这段生活,在《且听风吟》、《1973年的弹子球》、《寻羊冒险记》里都有描写。《国境以南太阳以西》里,男主角干脆就是开爵士酒吧的。

作者:张佳玮
链接:http://www.hu.com/question/20529718/answer/1539624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村上春树很欣赏美国作家,屡次提到菲茨杰拉德、雷蒙德·钱德勒和雷蒙德·卡佛。实际上在我看来,这也是他致敬的三大对象,早年风格的影响人。

村上春树在他作品里,不只一次提到菲茨杰拉德。《且听风吟》里,谈及他虚构的“哈特费尔德”,说其战斗姿态时,就列了菲茨杰拉德做比照。《挪威的森林》里,渡边和永泽已经把菲茨杰拉德列到经典地位了。
村上春树《且听风吟》,许多部分都可以看作对菲茨杰拉德的致敬,尤其末尾离开爵士酒吧,上长途车看海岸灯灭,“一切一去杳然,无人可捕获”那一段,风味和《了不起的盖茨比》结尾经典的海滩独白绝似。在《且听风吟》、《1973年的弹子球》、《寻羊冒险记》前半段,村上春树一直在半重复菲茨杰拉德的一个主题。菲茨杰拉德在告别他的南方,村上春树在告别他的海边故乡(《寻羊》里被填埋了的海、“宇宙飞船”号弹子球机)、“20年代”和过往记忆。
村上春树1979年写完《且听风吟》,1980年《1973年的弹子球》。如上所述,都还偏小清新的年代,但已经开始出现“被过去时光吸噬进黑暗之中”的警觉感。同时期的短篇,1981年《意大利面之年》、《四月一个晴朗的早晨,遇到百分之百的女孩》,这种“个人情怀+回忆”的路数,非常老练了。

1982年《下午最后的草坪》已经露出一些阴暗,对那个阿姨不存在的女儿房间的打量,渗透着阴森味道。1983年《烧仓房》,对“黑暗暴力吞噬掉世上不被注意的人”这点,他开始点到了。也就是这年,《寻羊冒险记》出版。而且细想的话,《烧仓房》还可以提示到《舞舞舞》里面“被消失”的女孩们。

然后,他开始从静观派往行动派变化——在我看来,《舞舞舞》里雪的父亲,那个先写青春小说,然后变成行动派的牧村拓,有一点他自嘲的意思。
村上春树说他喜欢雷蒙德·钱德勒。他说他读了十几遍《漫长的告别》。2006年亲自把这书译成日文了。
实际上,对照《舞舞舞》和《漫长的告别》,有个显而易见的细节。《舞舞舞》里主角被“渔夫”和“文学”俩警察带去讯问的经典黑色幽默段落,可以类比《漫长的告别》里,特里·伦诺克斯刚失踪时,俩警察闯到马洛家来敲门的情节——根本就是致敬段落。
《舞舞舞》和《漫长的告别》里,同样富贵,但同样对之厌倦不堪,喜欢没事来找主角喝酒发牢骚的五反田和特里·伦诺克斯,嗅来也有几分像的。
村上春树自己也说过,《1973年的弹子球》写完后,他有过选择。然后就是《寻羊冒险记》里。在我看来,这多少有点,从菲茨杰拉德转向钱德勒。《且听风吟》和《1973年的弹子球》风格类似,清新、悒郁,略微有他后来招牌的“彼侧之空虚”的意境了,但大多还是在和流逝的时间对抗。清澈秀雅派。《寻羊》和《舞舞舞》,主角行动起来,开始有类侦探小说的意思,各类村上春树式的想像力、黑色幽默和比喻也出来了。《寻羊》和《舞舞舞》里的主角,不是个省油的灯,冷幽默,到处溜达,有对抗,有碰撞,有钱德勒的马洛味。如果读村上春树小说的英译本,再对照钱德勒,感觉尤其明显。
其实林少华老师真译得不着力处,就是这里。这个阶段开始,村上春树短段落减少,大篇幅陈述独白或描写周遭的长段落增多,所以显得林少华老师的译笔虽然文章锦绣,但略粘,灵活干练的劲和那股冷笑话吐槽劲,就少了。

村上春树喜欢卡佛的事尽人皆知。“极简主义”也被说成烂话题了。想一点其他的。
卡佛很有趣的一点。《大教堂》和《真跑了那么多英里吗》这两篇,都有一个极有趣的倾向。从现实,逐渐过渡到一个近虚空的情境。《大教堂》结尾尤其如此,盲人慢慢把现实感抽离掉,反客为主,一切进入了他的虚空领域。实际上,卡佛悼念他父亲的那篇文,结尾大家都开始念“雷蒙德”也有类似观感。
(科塔萨尔的短篇也类似,但他更喜欢从一个极端过渡到另一个极端,而非停在虚空)
村上春树喜欢描写一个玄空的彼侧世界,这一点,是他和卡佛最像的。

村上春树的小说里,常有两个女性。一个温柔年长性格偏内向,一个活泼年少而且常神神叨叨。比如:
《挪威的森林》:抑郁的直子,春鹿般的绿子。
《舞舞舞》:娴静的由美吉,通灵到神异的雪。
《世界尽头和冷酷仙境》:29岁的图书馆大胃姑娘,一身粉红17岁的胖女郎。
《奇鸟行状录》:失踪的太太,神神叨叨的笠原MAY。
诸如此类。
前者基本代表过去的年代、已故的人,而且连接着黑暗(比如,由美吉连接着羊男,失踪的太太连接着她可怕的哥哥,直子和木月),是暗之彼侧。而后者相对代表着阳光烂漫的生之世界。

所以我有个推论。《1973年的弹子球》,双胞胎女郎基本代表了那个活泼年少神神叨叨的搭花茬姑娘,而那个温柔年长性格内向的姑娘则是——弹子球机。在那段故事里,弹子球机基本起着联系70年代初少年时光的作用。最后,当主角见到弹子球机并与之对话时,小说真正的核心话题才出现。

在面对这两个姑娘时,主角一般会睡那个温柔年长性格内向的,而不睡后一个——虽然和绿子也有几次箭在弦上。大体上,村上春树似乎想用“与过去的女人睡觉”来完成“与过去的连接”。
所以,《国境以南,太阳以西》里,主角最后还是和岛本睡了。《海边的卡夫卡》里,田村卡夫卡基本是做了半乱伦式的思想冲激。

他小说里,女性和男主角的关系分两类。在成熟性女主角面前,男主角显得呆萌不靠谱(《困》、《舞舞舞》里面对由美吉的时刻);在活泼小女生面前,男主角显得应变不足(《舞舞舞》里面对雪的时候)。这是他造包袱的好手段:两人关系里,总有一个特别胸有成竹,一往无前;另一个犹豫顾忌,迟迟疑疑。最典型的,就是《再袭面包店》了。

另一个倾向:
他小说里,真正参与到剧情中的人,基本都比他聪明。接话茬神神叨叨的姑娘个个都比他伶俐,不必再提。而他擅长描写“现实得令人恐惧的反派”,而且描写出他们的黑暗魅力。比如《寻羊冒险记》里的秘书,比如《世界尽头和冷酷仙境》里的小个子,比如《舞舞舞》里的牧村拓,比如《奇鸟行状录》里的牛河。他们的作派,普遍有这种潜台词:
“喂喂,大家都是混口饭吃的,都是成年人了,何必拐弯抹角呢。我也不想刻意伪善,但就这样直接把事情说清楚比较好吧!”

他的大多数小说,其实都可以归纳为一个类似的故事:
一个“不合时宜”的,守旧的,怀念着早年故乡海滩风景和故友的,不喜欢大城市现实主义冷酷面貌的,性格独立的,爱耍冷幽默的主角
VS
一个黑暗的、现实的、狡猾的、庞大的、吞噬时光的、带有死亡阴影的、填海造陆把一切美好旧时代事物吃掉的、资本式的、暴力的,大家伙的捉迷藏游戏。

(《且听风吟》里的流逝时光和战争阴影,《弹子球》里的虚空时光和新别墅区,《寻羊》里的羊,《舞舞舞》里贯彻始终的死亡阴影,《鸟》里的绵谷升及他身后剥皮鲍里斯的阴影,《海边的卡夫卡》里把中田强行变笨而且始终侵袭他身体的黑暗,都是那样一个"大家伙”)

更进一步的猜想:
村上春树和他父亲的关系,众所周知,不是太好。而他小说里的父亲形象,经常显得功利、世俗、庞大、黑暗、和战争相关。村上春树对女性尤其是年长女性的态度,比对男性态度好得多。《海边的卡夫卡》里,田村卡夫卡间接弑父。我觉得,这可以当做他的另一个隐喻:他很抵制约定俗成的、专制的父权——那个“大家伙”。

在我看来,村上春树的最聪明处:
他擅长一两人之间的对话,很擅长气氛的描摹,所以他描写“正常世界过渡到彼侧世界的幽暗”时非常随心所欲。所以无论他的篇幅多么长,三人以上的对话其实很少。这也是后期他主角必须到处活动的原因:主角是书胆,得串起一切来。而且,他非常擅用比喻。他的比喻需要的不是精准,而是极强的画面感。所以他的小说有非常细碎亮丽的镜头感,“如空中所见西奈半岛般横无际涯的饥饿”,“静得像沉在湖底”,之类。加上他一边不断说自己很寻常,一边恶意卖萌的猛加吐槽(这也是林少华老师译得不算好的一点),很容易让人觉得:

这个独善其身的、偶尔有小伤感但大体冷幽默的、怀旧美好抵制按部就班社会的、对政治和战争及庞大机器抱着反感的、偶尔卖萌玩象征的、想象力泛滥的家伙,在跟一个庞大呆滞黑暗的对手捉迷藏。在偏长的小说里,他经常被对手搞得很压抑;但若干极短篇小说里,对手既不够可怕,互相折腾起来也无伤大雅——所以,他的极短篇小说,比如《夜半蜘蛛猴》里那些,格外欢乐。

J. 如何评价村上春树的小说

村上春树的作品风格深受欧美作家的影响,基调轻盈,少有日本战后阴郁沉重回的文字答气息,被称作第一个纯正的“二战后时期作家”,并被誉为日本80年代的文学旗手,其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知名度。
村上春树,日本现代著名小说家,生于京都伏见区。
毕业于早稻田大学第一文学部演剧科,亦擅长美国文学的翻译,29岁开始写作,第一部作品《且听风吟》即获得日本群像新人奖,1987年第五部长篇小说《挪威的森林》上市至2010年在日本畅销一千万册,国内简体版到2004年销售总量786万,引起“村上现象”。

热点内容
断背山有几分钟 发布:2024-08-19 08:31:17 浏览:253
日本电影 女老师和学生私奔 发布:2024-08-19 08:29:36 浏览:49
台湾电影 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02:18 浏览:134
2020最新电影在线观看网站 发布:2024-08-19 07:56:06 浏览:641
男男电影虐 发布:2024-08-19 07:04:57 浏览:10
韩国电影李采潭主演的关于发廊的 发布:2024-08-19 07:01:57 浏览:2
每期都有做的动漫 发布:2024-08-19 06:44:33 浏览:778
东宫拍摄时间 发布:2024-08-19 06:44:12 浏览:5
林正英电影情节鬼抬轿 发布:2024-08-19 06:36:35 浏览:254
懂的都懂在线观看网站 发布:2024-08-19 06:26:11 浏览:676